增產真的能報國嗎?-廖桂賢
近幾年來,台灣政府和媒體開始大談台灣生育率下降的危機,至從政府開始鼓勵生育後,我們就不時被朋友提醒應該要「增產報國」,對於這些「善意」的提醒,我們只能隨便找個理由呼嚨搪塞一番,因為,其實我們對於「增產」到底能不能「報國」這件事,一直有著很大的懷疑。
對於環境問題稍有關心的人應該都知道,地球人口的急遽繁衍,是造成許多環境問題的最大源頭。以台灣而言,蕞爾小島上擠著超過兩千三百多萬的人口,而為了養活台灣大量的人口所需的土地開發、所消耗的資源、排出的廢棄物等,正是造成台灣島近十年來因為環境超限利用而被大自然反撲,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災難之島的主因。
人口越多,光是基本需生存所需耗用的資源也就越多:需要越多的土地、糧食、能源、水資源等,於是,我們開發原本不適人居的山坡地、以基因改造來生產更多糧食、無止盡的依賴石化燃料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截斷河流建築水庫,然後我們發現,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糟糕、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
當我們終於猛然警覺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事態嚴重時,卻又苦於找不出兼顧生態環境與人類慾望的對策,無論從能源、水資源、城市空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替代方案,科技絕不是永續發展的答案。唯有將人口控制在環境所能承載的範圍內,控制人類無止盡的慾望,永續發展才有曙光。
所以,當台灣的生育率開始下降,我倒覺得是好事一件,這樣的想法在現在的民眾認知和政治氛圍裡,可能會被貼上不愛台灣的標籤,是極度「政治不正確」的。報章雜誌雖然一邊也評論著環境問題,卻在人口問題上噤若寒蟬,從未見任何所謂的專家學者出來深入評論台灣人口成長趨緩的問題,不過,令人高興的是,被台灣民眾視為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李遠哲終於在七月三號的演講中點出了這個事實:「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太多,應該減少住在台灣的人口」。這時,我真希望李遠哲的這番話能夠真的發揮影響力。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台灣對人口的概念似乎還停留在帝國時代,認為人口越多國家就越能富強,人口減少,就等於國家的衰弱,因此,台灣人要是越來越少,那就完蛋了。今天,台灣人的總數還是有增無減的,只是增加的趨勢慢慢在減緩,政府和民間就緊張的不得了,官員和媒體不斷以「人口結構失衡」、「少子化」、「老年社會」、「勞動力不足」來嚇唬民眾,似乎,台灣的人口只能增不能減,只要人口一減,台灣社會內部的均衡就會瓦解,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邏輯,而且,政府面對未來台灣人口可能呈現的負成長所造成的影響,居然沒有任何其他對策,唯一的策略似乎是「不能讓人口呈現負成長」!
拜託,有一點創意好不好。就像之前我談到的,「停車問題」不能以「供給停車位」來解決一樣(請參考愚蠢的美國汽車文化—從愚蠢的停車法規談起一文: ),「人口結構失衡」和「少子化」等問題,也不能靠「人口供給」來解決,而且「人口供給」就像增加停車位一樣,是非常不永續的解決策略。
全世界最先進,生活水準最高的北歐諸國,包括挪威、瑞典、丹麥等,人口跟台灣比可以說是少的可憐,人口密度低,人口成長也比台灣緩慢的多,但是他們仍然可以維持富強的國力,為什麼?很顯然的,絕對有其他除了人口和勞動供給以外的方式來讓國家進步,我們是不是應該試著瞭解北歐諸國的經驗,再來談人口政策?
台灣島上的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環境不好,但是每個人本身也都是造成生活環境不好的原因,人太多,大家競逐有限的資源,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下,少數有野心動作快狠準的人所能爭到資源遠遠多於一般市井小民,龐大市井小民則競爭著剩下更有限的資源,於是現代台灣社會,人人壓力大,越來越不快樂。於是現代夫妻,每生一個孩子,雖然是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但也為台灣社會增加了一個分配少數資源的競爭者。所以,增產真的可以報國嗎?也許不增產反而更比較可以報國。
台灣的人口不能再增加了,而且必須大量的減少,至於要減少到什麼程度才能和台灣的環境承載力相稱,就需要專家學者的估算了。我看,在台灣環境越來越惡化,大家都不快樂的今天,我們似乎反而更應該給不生產的夫妻多一點鼓勵不是嗎?
--------------------------------------------------------------
聯合報七月三日報導:
中研院士會議》李遠哲:應檢討人口政策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今天指出,台灣與全球都要好好反省目前的過 度開發,要承認地球有限與過度開發,並尋找地球永續發展的模式,回到太陽懷抱,多利用太陽能;台灣也要檢討人口政策,減少住在台灣的人口,否則幾年後台灣每人可享受的陽光會是全球最少的地方。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