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你不能不知道的真相 - 論太陽能的可行性

洗洗 wrote:
換成跟隔壁的核能大國...(恕刪)

換成跟隔壁的核能大國法國買電

台灣要跟誰買電呢?


上週派駐德國的親戚回來。

洗洗兄的資訊他並不覺得認同。

德國的風能和太陽能在這幾年的鋪設下,提供了數十萬的工作機會,更精進了技術,風力發電幾年前每支2MW,現在已經有6MW甚至有10MW的風力發電機產生。太陽能也將在明年增加智慧電網的聯網控制系統(我還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大意好像是太陽能發電的能量控制可由電力公司進行遙控及調配.....等)。
歐洲的電力網數個國家都有互援系統,但是這是雙向的機制,不全然是德國向法國買核能的電,德國的綠色能源也有機會流到法國的。
德國人在環保的文化真的足以令我們學習,我的家人十五年前到德國,當時省電燈泡還貴的時候,德國人家庭和公設就為了環保而普及裝設。所以,很多人裝設太陽能都是為了自家使用而裝設,德國的日照普遍沒有台灣來的好,但是裝設的環境由民眾,政府,銀行...等體系建構而成,堪稱成熟,也發展成全民運動呢。

台灣的太陽能發電,要向銀行借錢還不是容易!

這次還談到了德國的許多願景,(我很好奇,他們的政策願景,民眾還相當瞭解,我怎麼沒那麼清楚我們政府在搞什麼呢?
例如:
德國更進一步規劃,未來幾年將結合汽車業者,建置百萬輛電動車,搭配太陽能發電的充電系統來充電。(這我在日本看過幾座了)汽車的電池並同時可當作房子用電的緩衝電池,真是很棒的設計。

慈濟上人說:成就決不是一人所能建立,也不是一時所能建立。
很期許大家多瞭解太陽能,更多的機會來共同減碳環保吧。
我很擔心,這片美好的土地,如何能夠世世代代的傳承給我們的子孫?????????????

地球,我們的大地之母,您還能夠支撐多久?

popon11 wrote:
...但怎麼毀約了呢!完全違背民眾的信賴期望值。
您所要看公文是在的,我朋友說可以給您看,PM來吧!看完記得發個正義之聲!
.....


沒錯, 政府常常毀約的, 比這嚴重的還多,18%就是一個! 明明退休的時候, 講好定額18%優惠,
結果說砍就砍!

gp1288 wrote:
今天天氣挺不錯的,溫...(恕刪)


很多人都用成本來說明太陽能不可行

那核能呢?

若以核四計算

核四成本=建廠2700億+核廢料處理(6000億\3)+廢廠成本3000億+核燃料+土地成本+環境成本

這還沒包含機會成本(預防核災)

這樣算起來核四每度電是要多少?
依照之前你提的「你朋友進行訴願與再次申請補助」,應該不用存證信函。
存證信函是因為私約,必須要訴請你朋友的權力與通知對方。

依照公務人員的管道申請,那表示經濟部是因為某些因素沒有「同意」你朋友符合規定。
那就繼續申訴,沒法子再真的走法律途徑。

只是,你誤導我了。
你說經濟部毀約造成你朋友的損失。
經由你的說法,大概知道「補助沒通過是因為審查沒過,不是沒有停止補助」

而公文的確可以公開,如果你不能公開。
那給我文號,我去調來貼在網路上。

此外,太陽能只是選項。
你也知道透天的獨棟建築比較有機會實現,但是多數高樓與公寓的產權是很難處理的。

看多了一些管委會財務糾紛,也看過主委與住戶的糾紛。
那一個公共產物的使用與產權很難在這多數的建築類型上實現。

此外,補貼與度數的回饋金之類的。
貼補是依照太陽能發電量還是單位面積貼補? 全民納稅的錢,如何讓全民皆贏?
光是貼補必須先做在申請,這樣就鐵定只有「有資金」「沒金錢壓力」的人進行申請。
再來,多數沒裝設的是不是就該要繳稅給那些申請者?
維修費用是否要列入免稅?
住公寓或是大樓的,是不是沒有加裝也是不能拿到貼補?

以目前狀況與建築結構,只能少數享有稅務,貼補。這不就是一種稅務的不公平。
再來,政府舉債「兩兆」進行多數的太陽能貼補。
全民都可以申請。
那麼,債留子孫的這種政治話語又會在選舉的鬧劇發生。
台灣不是有錢國家,不是經濟強權,台灣的低稅率也是麻煩。

要大興土木,蓋太陽能廠。土地徵收那也是一筆開銷。

歐洲,土地比台灣多:德國是經濟強國:德國已經將製造業踢到外面去(也造成大量失業)

現在要克服的必須先修「建築法」與「單位度數的費率調高」以及「政府稅基調高」。
增加國庫的水庫,才能大量貼補。
還有,太陽能廠應該是台電優先計畫,不應該是小群眾的廣設。
因為,這集中管理與產生電量才是有效的。(台電必須要增加度數的使用費)

可是,當台電調高使用費。弱勢群眾就是第一被犧牲。
當貼補有裝設的人,弱勢納稅人也是被犧牲。
減少發電量,與將工業商業用電限制與調高,台灣的工商成本增加,也是會減少未來新的經濟動能與可能失業率增加。

實務上,還是很難。
台灣就是敗在,土地太小。建築多是高樓。
不然太陽能真的是選項。

節約能源是短時間必須推廣,再來才是製造業到大陸去,然後「pv」的減少,才能夠減少發電量的需求。
最後,核能才能減少。

這是有次序,不是那種「小朋友的要與不要」。

請有想要推廣「反核」的人,先立身推廣減少用電。
給你們反核人士/馬政府一個口號建議:

「少用一度電,核能才能廢。」


大大我覺得妳的概念很好...能量本來就只有轉換沒有消失和增加的狀況..原本沒有的東西做出來了,勢必會犧牲一些東西,保留原本的卻也會有一些失去,如何平衡就是很大的學問。有發展就會有失去。太陽能技術價錢再低廉..那產品還是地球上原本沒有的東西..所以這樣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最終圖利的還是文明的方便。不過這個考題真的很難處理。
以技術眼光看,

現在到2020年,太陽能效率還有空間增加。
現在花很多錢去蓋,將會取得「中低階」技術。
用的技術越低階,需要的面積越多。

我建議妳看:

太陽能發電廠成功發電5年,供應ny等級的都市發電量。
這個目標達成,就是技術指標已經到位。

否則,還是火力/水力/核能短時間適合大家使用。

稅務眼光,的確是每個國家與執政者的考量。
財務排擠,這個問題很重要。

你沒開公司,你只是員工。那麼你對於forecast的評估與拿捏,會比較沒感覺。
一年計畫,三年計畫都是短的。
服務業不太需要forecast,因為週期不規律,無法準確預測。
製造業生產,就必須要考量「未來」與「現狀」以及「可能風險」的現金使用。

政府是一家公司,我們百姓是員工。
公司倒了,那對員工好嘛?
公司亂開支票(尤其是某些政黨老是要社會福利),卻讓正常的生產出問題。

這次國光出走,是一個產業鏈外移。
多少人知道?
想回台的台商,可能想「我回不去了」。
我想這產業鏈,也早已經在大陸,台灣應該藉由國光事件也宣示了「石化業不是台灣的選項」。
幾年內,石化業也該去大陸或是東南亞。
就像鞋業一樣的出走,不要回來。

鞋業是因為成本壓力被迫要去大陸:石化業是因為環保壓力必須被迫去大陸或是東南亞。
還有哪些製造業還沒被替除? 只剩下電子製造業~
下一波就鎖定這產業吧,也可以確認台灣是環保優先的,不需要製造業。

環保與經濟,本來就是「有一好就沒兩好」的選項。

台灣與大陸也將會更加緊密,就因為生產基地一定會在大陸。
我不喜歡重污染,但台灣沒有創意跟新想法。
多少年輕又有創意的失業,難不成失業的年輕人都不成事嘛?

我看多,也知道年輕人想法很好。只是少了經驗與實務,但他們不是愈不到伯樂,而台灣的老傢伙太多。
企業因為老想法老作法能生存,就不會有人想創新。
台灣沒有品牌,所以更談不上「創意」。
台灣的社會階級還深,商場政治會讓有想法的逐漸為了「吃飽」而放棄。

大陸,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可以抄襲,看完一家公司的作法與營運也是可以外部直接開一家一模一樣的。
他們可以亂做,就因為用創意去做,用台商與外商的實務去學習。
而他們,到後來還是有些技巧學習到也做的沒多大的問題。只是不太在乎環保。

大陸要蓋太陽能電廠的話,我也不意外。
因為台灣沒土地,大陸有。
大陸要徵收土地,一公告就可以。
大陸可以嘗試,多花錢也是為了面子或是創意。(目前大陸是經濟強國)
台灣可以嘗試,但是百姓多花錢也是政府買單。(台灣阿!台灣阿!無言)

但,大陸的年輕人真的比台灣人更加努力,也敢於嘗試。
不像台灣,已經屬於老成又負累多的社會。

台灣現在只剩下炒股跟土地以及代理商的獲利,之後都是低毛利又抱怨員工1萬8領太多。
但,也必須接受。

最後一個結論是:

單位土地成本與發電量,在地少的台灣很難去做對。
等待新技術的普及,我想現有的效率太低,還有空間去克服。
少一度電,就能反核。
多一度電,就向百姓多收錢,那對目前停滯型的未來台灣經濟絕對是一個破壞。
不表態反核,不代表真的喜歡核能。
要核能,是因為多數的台灣企業與百姓經濟生產需求。

肚子餓,縱然難吃討厭的東西還是要吃.
不是挑剔到翻桌,全部人都餓死吧...


不贊成貼補少數百姓,是因為稅務不公平。
不願意支持太陽能,是因為現在花錢是買舊技術。
不希望現在大量政府支出,是因為稅基太低有社福費用的財務排擠。
不知道開期限廢核支票的小英,知不知道政府財務吃緊現狀與工商業尚未大量外移出台灣,所造成的實際用電需求。

經濟成長與就業率降低,是造成核能需求。兩難!

廢核需要時間與百姓的自我調整,不是政府就可以做到。
節能省電,這是唯一幾年內必須要做的,而不是申請太陽能補助。

或許,有一天台灣跟大陸進口「電」也是一個反核的解決方案。
我想這是有可能,但太遙遠。因為台灣距離太遠,是一個小孤島。
套一句周星星的話:

-----歡迎各位師兄歸位!

看到這麼多人討論,還蠻感動的呢!
jwlin222 wrote:
很多人都用成本來說明...(恕刪)
這還沒包含機會成本(預防核災)

這樣算起來核四每度電是要多少?


聽說,沒算入停役成本的話,好像是每度電0.66台幣。

但是,停役要光冷卻冷卻二十幾年,冷卻設備都要運轉,管路也都要維護,人力,物力,材料,檢驗......未來還要埋入四百公尺以下的地面,守護一萬年(一萬年,火星人都接管地球了!!!)

停(廢)一個爐的內線消息是兩百億台幣以上......

不便宜!

降溫的期間還要防海嘯和地震不然就破功了
JerryKS wrote:
不表態反核,不代表真...(恕刪)

不願意支持太陽能,是因為現在花錢是買舊技術。


如果依您的定義,那真的是舊技術!
四行程引擎也發展百年了,"吸壓爆排"四個動作原理仍舊沒變化,從宏觀的角度看來也是舊技術,但是有心的人一直在努力,不是嗎?您也開四行程車吧!現今的車和一百年相比,省油多了!太陽能也是的!

太陽能電池從 1954 年貝爾實驗室利用單晶矽4.5%的轉換效率開始迄今已五十餘年,現階段量產的轉換效率約為18%。
其中最大的進步,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從每瓦 1785 美元降至現今每瓦2美元上下,成本下降近1000倍,基本壽命也進步到有二十五年以上,已經接近部分歐美國家燃煤的傳統發電模式成本,看來舊技術也有"寶刀未老"之魅力!

裝設吧!J大!
不錯的!
  • 7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