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65537 wrote:
>>那些租房子的房客也沒法從房地產獲利。
租房子的房客就是韭菜,韭菜就是被收割用的!想獲什麼利?!

登卡普 wrote:
都更的分配方式叫做【權利變換】,不是一坪換一坪。
所以權利變換就是把所有的權利,通通都轉換成現金也就是錢,然後再拿錢跟實施者
買房子,所以沒有硬性規定你要選擇房子,你也可以拿錢走人遠走高飛。
所以不喜歡公設比太高可以拿錢走人,認同公設比有一定價值就選房子。
另一個都更賺倍數的案例在這裡 → 建商直接免費幫你升級200俱樂部。
guest2000 wrote:
能談成功的都更屬於少數,多數在談的過程中因為權利變換,原屋主認為換回來的坪數太少,建商認為利潤不高,難以成功,我岳父母的50年透天社區就是住戶換回坪數太少,也不想拿錢走人,建商也不想讓步太多,還有已自行拉皮重新裝潢戶也反對,來了幾個建商都談不成.
現在工作中的廠辦區,召開都更會議,多數廠商有意願,但原地主的繼承人們(持有區內部分土地)堅決反對都更,再加上少數出租屋主也不願(因為現在收租好好的不想改變),也是胎死腹中.
john65537 wrote:
在台灣投資房地產可以保值抗通膨已是顯學,
但房價能漲到甚麼程度呢?
看看現在台北房價已經到達1坪近百萬元,
房租報酬率僅有1.1%,
比定存利率還低。
那麼投資臺北房屋要能抗通膨,
就需房價本身上漲才行。
但是房價再漲而房租不變的話,房租報酬率豈不更低?
房租要能上漲的前提是房客的收入增加、負擔得起,
但現在看看台灣的GDP成長率和出口連連衰退,
似乎也不實際啊。
所以房價的天花板應該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