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寓在明德,算是在樓主隔壁,當初也是買來後重新裝潢,樓層在4樓,採光通風都很不錯,學區明德國小國中,都是走路5分鐘路程,原本是打算住到唸高中才考慮換屋。
後來是國小都還沒唸到就搬了,一開始的動機是車位問題,接著是公寓建物老舊維護問題,譬如地下室的泥作水塔已經有鋼筋裸露,一樓自來水進水處有些微滲漏,樓梯間也有壁癌裂縫,頂樓又被加蓋出租,萬一要處理頂樓問題時非常麻煩...等等。
鄰居們都很好,每年輪一家當來處理公共事務,要修東西要一家一家去聯絡,很麻煩,所以大家都是得過且過。
促成我從起心動念換屋到確定,到加速進程的思想轉變是,問問自己,這個房子是你心目中想住的房子嗎?如果不是的話,那有能力現在換屋嗎?如果有,那為何還委屈自己呢?
老公寓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要賣得要趁賣相還不錯的時候賣才有好價錢,這是我加速進程的原因。
一開始找房子是找附近的電梯大樓,幾乎都是中古的,新房子很少,一樓也放在目標內,但是一樓的採光與隱私問題真的無解,果斷放棄,後來中古屋也放棄了,因為不想到入土都沒住過新房子。
40歲之後其實人生已經剩不到一半,運氣不好的還更少,看樓主的財力是可以不委屈自己的。
所以假如我是你的話,考量到採光跟小孩活動空間這兩點,我就會換屋了,因為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沒了,需要活動空間的年紀差不多就在3-10歲,過了就可以省錢了,因為再大他們就只想滑手機不想動了。
這也是我當時加速進程的原因,因為那時小孩分別是3歲跟1歲,新房子為了小孩特別做了一些設計,像是塗鴉牆,公共空間也特別設計,就是為了留出一大塊空地給小孩活動用。
新房子也住10年了,小孩也長大了,當初離開守著舊公寓的台北市是正確的決定,值錢的舊公寓移交給有緣人,大又明亮的新大樓就我們來住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