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財政部打炒房,主要祭出房地合一稅2.0,賦稅署統計,7月上路以來有更多案件落入重稅範圍,尤其觀察首度納入的預售屋交易,在7月、8月兩個月間,共申報1,346件,其中738件為應稅案件,當中有九成九適用重稅(35%、45%),共課稅2億元,平均每件繳稅27萬元。
此外財政部啟動囤房大戶租賃所得專案查稅,專案執行到明年3月,隨著國稅局陸續寄出輔導函,約有50件自動補報補繳。
賦稅署表示,房地合一稅2.0自今年7月正式上路,拉長短期交易期間,原本持有一年內交易課45%、逾一年未逾兩年課35%,修法後改為兩年內就要課45%,逾兩年未逾五年課35%,等於課重稅的範圍擴大。
觀察申報情形,今年7、8月兩個月,平均每月適用45%稅率案件約1,585件、適用35%者平均1,099件,遠高於上半年平均的945件、590件,顯現有更多案件落入重稅範圍。賦稅署官員表示,房地合一稅2.0上路時間還不算長,期間又遇到疫情攪局,對於房市的影響仍待長期觀察,不過初步看來,政策有一定成效。
財政部表示,房地合一2.0目的在於「打炒房」,針對短期交易課以重稅,從統計來看,落到45%重稅者確實變多,不過房價問題並非租稅單一因素,包括營建工、料成本都在大幅上漲,也包含經濟發展因素,非財政部單一政策就能抑制房價。
........
車子徵燃料稅來改善空污,香煙也徵健康稅來改善醫療;既然政府收了重稅,請政府利用這些房地合一稅來蓋更多的社宅、或補貼年輕人房貸利率或房價....或其他有助於居住正義的政策。這樣被課重稅的投資者(炒房者)也算能做一件好事,政府也能照顧弱勢族群,應是多方得利的政策。
cutesnowwolf wrote:
看是要用空間換取較低房價
在這波漲幅前這些說法我覺得完全合理
很多人很愛講20-30年前哪邊房價怎樣
但以前地方建設跟現在也已經差很多
建蔽率容積率限制越來越多也是讓房價成本推升的原因之一
想要重劃區美美的市容....本來就需要多花點$$
但這次的漲幅已經脫離這種概念了
像竹北已經炒到跟新北甚至台北差不多價位
雙北捷運已經四通八達、生活機能齊全
竹北現在這種價格說不是炒作
真的不知道怎樣才算炒?

chfan815 wrote:
很簡單,就是供需。舊房子舊市區年輕人不愛,每個人都追逐更新更美觀的環境與房子,且舊房子都更不易,因此更是沒人要,新房子的數量少於想要的,房價一定漲。因房子有新舊之分,不像股票每一張都等值。所以少子化效應說房子這麼多,蓋給誰住的論點完全沒用。
終於看到有人看懂關鍵因素的。目前漲多的大多是近幾年新蓋的房,扣除通膨,舊屋相對實質上沒什麼漲。
台灣早就要進步到提升住房品質的時代,不是有就好。原本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房子多半老舊了,早該大輻都更成新的高樓華廈,除市容街道重整,也能讓更多人口住進來。
大輻都更,不會降低都會區房價,但數量變多,會讓非都會區房價,漲不起來。
目前民怨不是北市都會區漲不漲,而是非都會區,新屋漲翻天。以前蛋黃買不起,可去蛋白區買新屋,現在連蛋殼區的新屋也快買不起。
這都是綠政黨,當年在野時為打擊對手,不問是非,操弄北市文林苑都更抗爭事件,導致現今北市,民間無法大輻都更,所以人口外溢新北,林三淡與桃園一帶,這些蛋白蛋殼區的新屋大漲價,才是民怨的累積。
還在說用社會宅解決,簡直騙選票。
政府抑制炒房措施仍止不住房價漲幅,有錢人囤房早為風潮。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近6年來新增住宅52萬住戶,過半為非自住(多屋)家戶持有;進一步分析增幅,非自住(多屋)比例自2015年112.2萬戶提升至2020年140.4萬戶,增加28.2萬戶、約25%;自住或公益出租者,則自2015年807.2萬戶增加至2020年831.7萬戶,增加約24.5萬戶、僅增約0.03 %。
從人數來看,台灣持有非自住住宅的個人,自2015年6月的33.6萬人上升至2021年6月的50.2萬人,多屋族平均年增長率約為7%。根據財政部今年初資料,台灣14%的房屋掌握在少數4%的個人手上,22%房屋掌握在7%家戶手上,甚至有2萬多人持有10戶以上房產。
一人擁多屋的誘因為何?可從住商不動產曾解密台灣最有錢0.01%富人收入來源得知:真正富有的人不靠薪資來富有,「資本所得」才是最有錢的那群人主要的所得來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