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生時代去補習時,一個補習班老師跟我講他的例子,他說他學生時想買一台機車,可是沒有錢,他就跑去工廠打工做包裝工人,結果做了一天他就辭職了,因為他覺得做這種工做對不起自己的能力,人會變笨,但是想買機車又沒錢怎麼辦,他下了個決定,先借錢貸款買車再想辦法去生錢。
車買了,每個月要付錢,怎麼辦,他去找了個補習班的老師工作,從此闖出一片天,他教我的時候,他的課從星期一排到星期日,早中晚都有,只有星期日晚上不排課,一年只休過年那幾天,年收大概2千萬。
我每天都跟錢賽跑,因為我要付擔好幾個人的生活開銷支出,我每個月還沒喝1滴水,就要先噴出20幾萬台幣出去,我會覺得辛苦嗎?不會,因為數十年如一日,那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了。
話說回來,我一直跟人說,沒買房也不會怎樣,我雖然有幾間房子,但是我已經30幾年沒住在自己買的房子過了,我都是租房,因為我買的房子都不在我工作的地方。
鵠僄財 wrote:
我現在買房可能要背將近800萬房貸,拼了老命是可以買啦,只是中老年人了能賺錢的時間也不過10來年,整個被房貸壓死,還是租屋好了。...(恕刪)
Yungas wrote:
我學生時代努力念書,...(恕刪)
認同
我小時候家中很窮
要什麼沒什麼
唯一娛樂只有唸書
好不容易上了醫科
到了快三十歲
畢業的時候
身上只有一二十萬
後來遇到我老婆
沒有嫌棄我
當我們結婚的時候
兩口子窩在一個租的小套房中
十年後的現在
我們手上已經有六間房子
去年也因為工作關係
買了一間兩千萬的預售屋
雖然我目前年收入大概有六百萬
可是生活過的很簡單
我們一家五口
只開一台破十年的國產小車
平常也很少吃大餐
憑什麼那些沒有付出過的人
一直妄想買便宜的房子

Dioscuri0715 wrote: .....
三折⋯⋯靠努力是不夠得,除非有非常大的事件!
今年起上市櫃公司要申報去年度平均年總薪、中位數,看了幾家公司的結果,在公司、公廠附近買新房對於中下階層真是蠻辛苦的,年薪要千萬、500、300,可以~只要你夠格,但這些職位是少數,公司普遍缺最多的是中下階層,對於這些職務,公司能給多高薪資?樓上有人提到,為了買房對奢侈品的定義就變廣,很多東西就不買了,沒有消費,那些靠內需的行業哪來本錢加薪?
台商回流?當初外移的因素消失了嗎?另外,總覺得用消費性物價來比較房價很怪,魯肉飯漲1倍,是「現在」的製造、營運成本墊高反應出來,「十年前」100萬買的房,現在也漲1倍賣200萬,是增加了什麼成本?..(恕刪)
01真是臥虎藏龍,從文字裡看,您的程度真是高又有愛心。
Yungas wrote:
我從出社會到現在,...(恕刪)
首先對於Y大正面的態度予以肯定及敬佩,
本來這抱怨的廢文,沒打算認真回,
看到Y大如此認真回覆,也來插花一下。
Y大的說法,是魯蛇最不能接受的,
抱怨者認為
1.台灣年輕人的低薪是老一輩造成的
2.台灣的老人修法領光了多數的社會福利(終身俸、18%)
3.老一輩的人從社會獲取財富後,炒高房價
4.房價飆漲的年代,他們來不及參與,但他們承受了飆漲後的結果
當年輕人說這些話時,我們無法反駁,是事實,
我只想告訴他,我出社會時也被老人剝削,但我熬過來了,
"社會本是老人剝削年輕人的社會,但你無法改變,你只能熬出頭"
"社會本是老人剝削年輕人的社會,但你無法改變,你只能熬出頭"
"社會本是老人剝削年輕人的社會,但你無法改變,你只能熬出頭"
樓主買的那些手錶,porter包是台灣生產的嗎?星巴克、哈根大支是台灣廠商嗎?不是嘛!那你消費這些錢是給誰賺走?他們買iPhone,我買ASUS手機,請問哪一個是讓台灣廠商賺錢?
我去市場買台灣本地種出的疏果豬雞自己煮3餐,是讓台灣農民賺錢,這沒錯吧?
何況那些人還不只買奢侈品,三不五時出國玩,這是內需產業?
第2個問題,學生正妹,年輕緊實,下雨天破機車載,請吃一頓2百多的飯、節日送個卡片,感動到痛苦流涕,以身相許,高齡老妹,進口轎車接送,用餐都是2、3千起跳,三不五時要送大禮,卻惜肉如金,請問從10幾歲的正妹變快40的高齡老妹,是有增加了什麼成本?為何同樣只是想來個一發,學生時代只要花幾百,現在人老色衰,卻要花好幾萬?
一切都是供給與需求。
Dioscuri0715 wrote:
為了買房對奢侈品的定義就變廣,很多東西就不買了,沒有消費,那些靠內需的行業哪來本錢加薪?
台商回流?當初外移的因素消失了嗎?
另外,總覺得用消費性物價來比較房價很怪,魯肉飯漲1倍,是「現在」的製造、營運成本墊高反應出來,「十年前」100萬買的房,現在也漲1倍賣200萬,是增加了什麼成本?...(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