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到國外,光講台灣就好,台北市蛋黃區一坪30萬,合不合理? 便宜到爆。那台東一坪30萬,合不合理? 貴到爆。差別在哪?我覺得台北市蛋黃區獨棟獨院的平房,一坪合理價是8萬(我是認真的),只是沒人會用這價格賣給我,因為別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歡迎來到資本主義的社會。
我來說一個政治陰謀論房價無法跌。在這個作人『民』的『主』的政體裡,從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政府,都欠老百姓一屁股債,而且不管利息怎麼壓低,這屁股還愈來愈大。但政府手裡有兩個法寶,一個是土地變更地目,一個是印鈔權,當屁股大到某個程度,法寶就出手了,市地重劃,無人繼承土地充公,欠稅執行充公。。。,是貨源,四兆台幣變八兆,瞬間負債減一半(這不是玩笑,1949那幾年,這遊戲玩過一次)。現在的國債年年都在破表,讓房價跌,可是自廢武功,可能嗎?
房地產是個三方構成的價格競局, 建商, 專業投資人, 自住客.房價是由三個切入點價值來達到最終收斂.首先, 佔最大宗是自住客的中古屋交易. 由於自住物件有鄰近區域替代性, 條件相比下構成了都市地區由內往外蛋黃蛋白蛋殼的金字塔結構. 同時, 由於實價登錄的比價效應, 自住交易會盡量讓房地產往減小波動發展. 因此, 在自住面的價值改變, 通常是聯結到區域建設, 比如國道新設交流道, 捷運站開通, 重劃區機能成型等. 打個比方, 如果今天突然出現國一乙大屯山隧道(而不是淡海輕軌), 讓淡海新市鎮聯通大直, 數萬新物件的湧入, 淡水房價會大漲並拉低北市房價.其二, 專業投資客. 無論是台商搬錢回來, 還是家有餘財置產避遺產稅, 甚至是投機客都算. 投資人在投資時, 會對不同投資物件進行比較, 此時台灣房地產投報率的競品就是有價債卷, 國外金融商品, 黃金等. 而可慮房地產的投報率, 第一是貸款利息, 貸款成數, 第二是遺產稅, 第三租賃市場熱絡. 當房地產的潛在投報率(包含上漲)優時, 錢就會流進來. 很多人有錯誤觀念, 認為房地產是炒作上來的, 沒有那麼多盤子在亂接好嘛. 房地產無法炒上來, 只有本來就該上漲(政策/利息因素), 炒作只會加速並稍微炒過頭(預期心理), 所以這幾年跌了一波就穩住. 現實面上, 只要央行鐵了心不升息只降息, 就跌不回十年前號角響起前的價格, 即便算上合理通膨增幅也不可能是這價, 有人見過買雞排貸款的嗎??期三, 建商一定要賺錢. 殺頭生意有人做, 賠錢生意沒人做. 都市土地出現稀缺性, 是個只漲不跌的東西, 原因就在大有為的政府每年都在快樂印鈔票, 也可以解釋成土地抗通膨. 今天房市價格不好, 建商就會減量推案, 建商=/=營造好嗎, 很多建商不景氣就裁員養幾個行政就好, 營造的工人沒錢賺, 反正政府會救(謎之8800億). 土地一直放, 曬太陽都會上漲, 持續保值沒關係, 別傻傻的蓋了房子賣不掉斷頭/賠錢賣就好. 2013/2014年誤判市場, 所以出現賠售, 當價格下跌時, 2015/2016就是建照量緊縮. 土地跟建材, 因通膨長線上漲, 所以會預計蛋黃房產長線增值, 但帶起上漲/下跌衝鋒的重來都不是建商, 而是投資客.交易價即現價, 除非三方有人對房產認知的價值大幅改變, 否則房地產的價格就是穩穩妥妥的在那.順便補充一點, 房價所得比是政府施政依據的重要社會狀態指標. 但這指標跟房地產價格沒有直接聯結關係, 別搞混了.
房價合不合理取決於這物件對於你自己評估它是否符合你認定的價值..這當中當然包括了地段及行情還有建材面積大小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口袋深度..!房價跌的時候你敢買嗎..?房價漲的時候你買得下手嗎..?不買要不要租..?凡事都一樣吧..! 太貴就真的千萬不要買..!
專家1100 wrote:相信很多人賺的都是甘...(恕刪) 房價漲或許有點鬨抬的成份,但是能撐住高價也因爲市面上錢太多,物價漲薪資漲只是房價漲更快。全世界都一樣,房價是財富比賽的結過,最有錢的買豪宅可以選地點選鄰居,依此類推價格層次自然形成。一般人不是買不起,是錯估自己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