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orgi wrote:
要求
澳洲跟台灣不同的地方在於澳洲因為打工旅遊政策而有源源不絕的農業勞動力(而且是不會變老的勞動力,因為只有18-30歲符合資格)
打工抽稅金,稅金貼補旅遊資源,所得又在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花完,行成一個正向循環
這點是台灣跟日本都比不上的
日本早先也用貼補的方式吸引青年返鄉務農,有的地方還提供住宿
一樣也是以失敗告吹,畢竟農業缺的不是老闆,而是勞動力
農業所需的勞動力又有一個特性,就是短期間密集勞動,採收期間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非採收期間則不需要
澳洲由於土地幅員廣闊,南北天氣差異夠大,足夠覆蓋不同時間的採收季節,所以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消化這些勞動力
這類勞動力看上的就是比自己國家更高的收入(2~3倍的收入差才會有吸引力),想在短時間內賺飽離開
年輕人不願意務農跟怕累、髒什麼的都沒關係
主要還是收入不足,不然澳洲打工累得要死大家還不是搶著去做,有收入大家什麼理由都沒有了
再談糧食自給率,因為現代人飲食組成較複雜
糧食的構成也相對複雜了,比如用作食用油原料的大豆,台灣也不是不能種,只是效率不高
好比走路也能從台北走到高雄,只是比較花時間
如果台灣人只吃米跟蕃薯,那糧食自給率應該是拉得起來
如果真的有糧食大戰,其他國家為了戰略因素也不會想賣給中國吧?戰爭的時候鈔票也不能吃啊
期貨市場只能表現人性的貪婪,在農業科技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會有人餓死真的是很可悲
台灣比較大的問題應該是產業鏈跟國際無法接軌
從產地到目的地之間的生鮮物流不夠強
台灣因為地小,以往都不需要太強的生鮮物流,反正一天之內就可以到,生鮮變質之前就可以賣出,不需要多花錢在這一塊
但是要以國際為市場就必須很注重這一塊,從採收如何制訂標準,到統一的選果、清洗、包裝、運送
必須在最短時效內將產品最佳的賣相呈現在消費對象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