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ru621210 wrote:原先附屬設施權狀誰...(恕刪)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成立管委會股份公司,每一戶都是持有相同股份數的股東,不因室內坪數大小而須購買、或持有較多的股份,這樣就可以解決公設的問題了如此一來,小坪數會因為公設股份比例而變得難賣,反可以鼓勵建商在整個社區中,興建相同坪數的住宅
allianz623 wrote:你放心好了 政...(恕刪) 這可以再觀望...以前價格也不透明,至少現在還有時價登錄,當然登陸的價格虛實沒有100%是準的。但是現在也有了可以看歷史交易紀錄,多少有點可信任的地方...不知道有沒有理解錯誤假設40坪 單價20萬, 扣除公設後 27.6坪 假設單價漲三成 26.6w/P 這樣算下來是800萬 vs 734萬
cobrawu wrote:哈,公設成本移轉到...(恕刪) 應該是這樣說,買車位不需要另外付錢買車道~不然,你可以不要設計車道,看這種車位會不會有人買(有的,就是機械車位,但價錢便宜很多,而且不是人人愛)想蓋大樓賣,就要裝電梯樓梯,不然建商可以不要做電梯樓梯看會不會有人買當然,若公設不計價,電梯跟樓梯可能會極小化,但總比現在一堆誇張的公設好多了吧而且,鳥籠建案會少很多吧儘量規劃成室內空間,而不是搞鳥籠建案跟一堆走道總之,產品設計的好壞決定價格,不是嗎? 希望儘快施行~ 內政部加油
台北老公遇多的是~哪裡有什麼公設,還不是一堆人在住。再說公設不是有屋頂的才算,社區裡面沒健身房之類的還是會有一大片綠地可供活動。公設不計坪~要嘛建商少蓋一點公設~買家少付一點不然就是蓋公設~買家多付一點反正建商的公式就是賣價-(購地費用+建造銷售費用),他要多少獲利賣價就訂多少而已,這跟房市的榮衰有關。所以以前公設比30%、70坪,現在沒公設49坪。就是每坪單價增加30%罷了,別想總價會降價30%。唯一影響的就是房價的參考性會有一陣的混亂期,以及建商產品的定位會受衝擊。黃蓮巴豆 wrote:你應該沒有買房子~...(恕刪)
套句我跟朋友聊天的話企業跟不上時代不敷成本會倒的就倒一倒吧,台灣就是因為這樣不進步不利用公設賺錢會倒的建商,就倒一倒吧台灣房子千篇一律就是這樣搞的自由化差異化嘴巴會講,蓋的東西根本對不起來,新的法規出來,就該有新的想法跟心態去對應,心態正面,轉型繼續向前衝加油吧建商...PS.租的房子要多簽2年了,坐等公設少的建案出來, ^^Y...3月要出國,今年老2出生,可能還要買車, ^^Y...
黃蓮巴豆 wrote:你應該沒有買房子~...(恕刪) 我家目前就是有大廳,有中庭,健身房,圖書館的社區式大樓但還好那是20年前蓋的 公設大約2X%最近想換房 周邊有一堆5年內的新大樓我大概還要多出 上百萬才能買到跟老家有一樣的室內坪數的房子...而且公設大概都在3X%到4X%但我想換更大間..誰會付錢多買公設 只為了搬進另一間一樣大的房子所以我要換更大的房子 只能找同樣老的社區或是公寓至於樓上說誰想買沒有中庭的房子誰會一直在家裡不出門? 說真的住了10幾年 我用社區公共設施的次數真的非常少比較常去的反是附近的公園,市立圖書館,運動中心 這些都比社區的設施棒多了買房子是選地點 不是選大樓內的公共設施.我寧願住有電梯的公寓或透天享受實坪實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