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農舍亂象充斥 政策待全面檢視

有想到誰是破壞農地農用最大的破壞者...
1.試問這幾年政府在全台灣徵收了多少農地,統計一下吧,然後跟目前[違規農用的面積]相比
2.農地為什麼會有工廠,而且一間比一間大,拆了又蓋,這些不是只有農地問題還有汙染問題
3.您有看過財團在近幾年的高樓一棟棟的蓋起來嗎?請問這些地當時是農地嗎?
4.我們住的地方早期是農地嗎?您或您的親朋好友有哪些人有買房投資非自住嗎?
而這些以前也是農地嗎?
5.統計一下這些面積是否更嚴重,然後再談農地流失與蓋農舍的問題,不要因為目前流行而瞎起鬨

若目前嚴格要求農地的種種措施,是否也該要求我們自己
1.要限制農民才能買賣農地,是否也該限制(工業宅.工業地.商辦)都要定義特定身分類別的人才可買
2.名下房子要賣也只能限定賣給有每天實際居住的人
3.禁止買房投資,或者是提早買房給小孩
4.嚴禁空屋,只要沒人居住一律打掉,畢竟這以前這些都是農地,所以要把建地變更回農地並且農用
5.農地不能有豪華農舍,則都市豪宅也需全面打掉推平
6.全民領的薪水一律比照農民的平均所得,要就大家齊頭式平等吧

糧食危機更是假議題,自己跳下來才是真君子...
1.請問版主家的農地,目前是長草或是租給別人耕種?若不是自己耕種又是為何?
2.若是自己耕種自給自足沒拿出來販賣,您覺得這樣也是農用嗎?
3.如果一生務農您願意嗎?如果願意,請即刻辭職守護農地
4.別聽新聞胡扯,要務農還怕沒農地可以租,租農地真的便宜又不難,問題是有多少人願意投入?
5.只有蓋農舍才是問題嗎?如果農地都長草算是農用嗎?
6.如果嚴峻氣候問題發生糧食危機時,您認為農地能有多少產出?恐怕連草都長不出來唷

農業能有多少收入...
1.您以為台灣是領土大國嗎?台灣領土面積本來就無法達成農業的規模經濟
2.有無興趣做個訪問?有幾個人願意從農,也願意自己的小孩以後世代從農
3.您知道投資精緻農業要花多少錢嗎?
4.您知道這些投資者這幾年有多少人死在沙灘上嗎?而現在這些人還翻不了身在還債嗎?
5.自己可以接受目前農產品比現在多出好幾倍的價格嗎?然後颱風天飆漲也不敢有怨言嗎?

目前這些議題根本就是要打壓農地,讓農地便宜到沒人要,之後財團與政府介入大力收購
若成真,現在講得義正嚴詞的人,屆時可能連x都不敢放
不然怎麼不現在每天去北中南各大農地徵收點去舉牌抗議政府財團,而不是柿子挑軟的吃
故意選擇最弱勢的農民,搞一個比其他不動產買賣還嚴格的法令,不是很讓人看不起嗎?
至少大家現在看到的除了打農地農舍外,還有什麼驚艷的農業政策,能讓農業變成黃金產業嗎?
至少到現在還沒看到啦!相信未來也看不到啦!

有這麼多餘的心力討論農地農舍,不如請政府...
1.收回所有縣市重劃區,全部夷為平地改為農地
2.嚴格限定個人居住空間坪數,其餘還地於農
3.拆除豪宅,居住不得豪華
4.基本工資收入以農業為標準
那些舉著農地正義大旗的人,若第一點能反抗成功就夠了,基本上台灣就不缺農地了
而且農地多到你們要世世代代生生世世都務農也不缺沒農地可種

如果以上都做不到(包含我),大家洗洗睡,不要出來亂了.
目前一直存在的爛方法就是好方法,也就是嚴格執行原有農地所限定的農用標準
其餘的若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求別人了.
newinfo 大,在同意你不過了,只許官營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目前宜蘭還有更多財團的開發案是蓋在原本是農地、礁溪山坡地、甚至是海岸上開發!都是大財團、都是大面積。試問你們期待準備等開幕來玩了嗎?包準你看山又看海、還能泡溫泉啊。政府在要求百姓的同時,卻又掩人耳目做起不當的、卻又想辦法讓他合法化的大違建,觀感其差啊。這不是財團養政黨嗎?政黨扮演政府嗎?
吃像有夠難看!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那也不要隨意變換法規。況且都未有緩衝期或者是與民對話,就直接頒訂。大家都買得起豪華農舍嗎?請讓市場機制決定農地的買賣,當房市下探或泡沫時,也許農舍大拍賣,你都還不想來養蚊子呢?話說鄉下地方蚊子多啊,土裡還有隱翅蟲(青螞蟻)。
newinfo wrote:
有想到誰是破壞農地...(恕刪)

Sunnycat40 wrote:
每次在01談到農舍...(恕刪)


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農地, 一大半都在長期辦理休耕, 就算耕作也不敷成本,
反而工業地非常短缺, 中小企業極度需要工業用地卻極難取得,

就算把全台灣非農地農用的工廠全砍了, 也無法再恢復農地農用(都有水泥鋼筋如何再繼續耕作)
且數十萬間廠房砍了以現在這麼不景氣的情況要他們搬到工業區有可能嗎? 絕大部分會選擇退休不做了,
馬上而來的是失業率直線上升, 這個是國家重大問題不是幾個書呆子可以決定的.
百年榕樹, 千年九芎, 萬年七里香.
Hdesign wrote:
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恕刪)


不需要這麼多耕地? 是我們吃不完,還是糧食用買的就好? 很多地長期報休耕? 您知道現在一年只有一期能夠報領休耕補助嗎?

blackhades wrote:
不需要這麼多耕地?...(恕刪)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稻田耕地面積從1991年約47.2萬公頃,降至2011年約40.6萬公頃,其中最近八年,每年大約有超過20萬公頃稻田休耕。目前每公頃每一期作補貼4.5萬元,兩期作是9萬元,農委會平均每年要付出110億元的休耕補貼與轉作獎勵。

所以一甲地辦理休耕政府每年要付給農民9萬元, 乾脆全部把農地砍了全部變成建地, 不用補助又有地價稅可以收.
百年榕樹, 千年九芎, 萬年七里香.
請自己查查糧食危機,以及俄國與印度禁止糧食出口的相關新聞吧!
未來台灣是否永遠都有這樣的經濟優勢能搶得贏糧食!?以及到時後糧食是否願意出口,都會是問題...尤其印度再崛起的話,又是一個接近於中國的人口來跟世界搶食物─ 整整快13億人口...

現在氣候不斷改變中,很多聖嬰現像只是初生段,真正威力都還沒出來...
尤其北極冰山快沒了,一但沒了,氣候會大幅改變,而且北極冰山最快10年就消失,到時後沒有會發生甚麼狀況都還不知道...
光現在聖嬰就導致糧食短缺了,更何況北極冰山沒了對氣候的影響!‧?


不要因為錯誤的政策與鄉愿,讓台灣置於死地...其他不想多說了!

至於因為州官放火,所以我也要點燈,要搞爛台灣大家一起來的想法,我也不知道說甚麼了...很無言...這就是台灣國民水平!




台灣 離糧食危機還多遠

阿根廷從1910年開始出口小麥,多年來為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但從前年開始,持續的乾旱導致小麥產量從一年1,640萬噸一路下滑。今年的預測產量僅600萬噸,僅夠應付國內需求,百年來阿根廷可能第一次將從國際小麥市場上消失(*1)。
 或許這只是地區性的單一事件;但IPCC第四次報告(AR4)指出,即使僅升溫一度,都將傷害到低緯度國家,例如台灣的稻米生產量;當升溫超過三度以上,全球各地農業都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

糧食危機 蠢蠢欲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去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並不只是因為投機臆測行為而產生的偶發現象(*3)。他指出,當初造成糧食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仰賴石油的糧食生產模式、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遷等因素依舊存在。

 克魯曼亦不諱言地說,許多國家以為市場與全球貿易可以解決糧食危機的想法,太過天真;因為當各國糧食普遍生產不足時,執政者在出口糧食賺取外匯與安撫民心鞏固政權兩相衡量之下,許多糧食出口大國皆選擇禁止糧食出口,以安定國內政治情勢,這可從去年的糧食危機中一窺端倪(*4)。

農業預算 佔歐盟五成
 以十分重視糧食自給率的歐盟為例,它的一般性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CAP),是歐盟最古老的政策之一,且自從1962年生效之後歷經多次的修改,旨在提供農民合理的生活水平、價格合理的高品質食物、對環境友善的農耕方式、保存農村傳統等。農業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歐洲共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在二戰結束後,糧食的自給自足成為當時歐盟成形時非常核心的精神之一(亦顯現在預算上:2006年CAP預算佔歐盟總預算的48%)。CAP透過直接補助農民、保證最低價格、對某些進口農產品抽取較高關稅,並訂定限額等來達成以上的目標。(*5)

 不過,根據歐盟的研究,食物與飲料部門,消耗了全球23%的資源、排放18%的溫室氣體與31%的酸雨物質,而在歐盟食物產製的過程裡,農業生產階段的環境衝擊遠大於後續的製造加工(*6)。另外近年來農業也面臨氣候調適與溫室氣體減量的強大壓力,因此CAP這幾年來持續轉型,希望化危機為轉機,以下為近十年來幾個重要的改革方向:

 像以往CAP都是針對特定作物進行補助,但從2003年開始,補助與作物種類脫勾,改為新的單一農場補助(以上兩種皆為對農民的直接補助),以環境、糧食安全、動物福利作為補助的準則(某些國家仍然維持某種程度的作物相關性),如果不符合這些準則,直接補助將減少。

直接補助漸減 轉建構調適能力
 去年底,歐盟農業部門對CAP進行總體檢(Health Check),決議逐年縮減對農民的直接補助,轉而將錢挹注在農村發展基金裡( Rural Development Fund),以促進農業的減量與調適、水資源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產製與使用再生能源等(*7)。今年四月公布的《歐盟農業調適白皮書》裏(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便建議運用此基金,來推動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有機農業(*8)。

 另外,歐盟將在這兩三年逐步修改、制訂新版的CAP,以在2013年前開始實施,其中是否繼續補助農民是目前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

 歐盟農業部的迪馬堤( Jean-Luc Demarty),在被外界問到歐盟是否該繼續補助農業時,直言農業政策跟其他產業政策不同,若缺少補助將使具有生產優勢的地點,以集中化且高度壓榨地力的方式生產,除損害了周遭的環境外,並造成其他較不具生產優勢的農地廢耕、並逐漸沙漠化(*9)。

 而歐洲土地管理者組織(European Landowners Organisation, ELO)則積極倡導農業在販賣糧食餵飽眾人以外,亦同時提供許多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概念(*10)。舉例來說,養蜂人藉由販賣蜂蜜獲得收入以外,亦增加許多植物受粉的機會,進而促進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機耕作的土地除了提供健康的食物外,其鬆軟的土壤能夠涵養更多的水份,也因此降低淹水或乾旱的機會。

 歐盟在《農業調適白皮書》中指出,農業所提供的綠色公共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其實是氣候調適的核心,因為這些綠色公共建設(或公共財)扮演著水資源調配、棲地復育等重要功能,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11)。而農業遊說團體柯巴-柯傑卡(Copa-Cogeca)則認為,既然歐盟要求農夫採用較高成本的永續農法來耕種,就應加以補助,否則根本難以跟耗損大量環境資源的不永續農法競爭。歐盟前農業部長費席勒(Franz Fischler)也認為,即使CAP之後不對農夫進行援助,也應該找其他財源來資助這些,提供大量公共環境服務的農夫,讓他們得以繼續耕作下去。歐盟農業部長玻伊爾 (Mariann Fischer Boel said)則表示,在2013年,新版的CAP應該還是會以直接補助的方式來保障農民的生存權力,只是補助的金額,將會有多大比重轉移到農村發展基金上,則還沒有確定。

太傻 還是太天真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讓後代子孫看到祖先豐盛的傳承……

 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從二十年前的57%,一路跌到2005年的30.5%(*13),農地則以每年9000公頃、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速度消失(*16);然而,農委會卻提不出台灣未來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為何。

 而未來十年內,可能投入農村的最大一筆預算:2000億的《農村再生條例》,其內容卻僅侷限在農村景觀工程的施作,完全忽略農業生產面的需求,遑論觸及任何農業的調適與減量方案。另外,環保署去年選出45條灌溉渠道進行採樣,竟發現其底泥汙染有41%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則有18%超標(*14)。在如此險峻的大環境下,台糖位於彰化二林廣達上百公頃的甘蔗田,卻即將成為中部科學園區四期的落腳地。

 我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歐洲人太傻,還是我們太天真?印象中美國印地安人曾經說過:「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棵樹被砍掉、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我們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或許只有在百年來,經歷過兩次本土性毀滅戰役的歐洲人,才能深刻的體認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就無法挽回;而孤懸一方的台灣,又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繼續裝天真?
務農養家賺大錢誰要賣田地?
農作物變貴消費者能接受嗎?

我種這一期水稻,問隔壁田的老農夫這能賺多少,得到的答案後,
我告訴自己還是努力上班吧!

農地農用很棒,不過現實面還是要過生活吧!等大家都來務農後再來討論這問題吧?
謝謝你搜尋的新聞與複製貼上,不知道是不是英國的研究報告。讓我知道了農糧危機!我想我假日應該要再除草了!我想官州放的火是野火,我點的是平安燈!不是每個人都想跟政客同流合污,不是這麽沒有水準的!

Hdesign wrote: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恕刪)


這是舊的制度了....早在2013就改為一年只能報一期休耕,第二期要配合雜糧政策才能領雜糧轉作補助,無法請領休耕補助了,實際上,政府一直在想辦法讓農地活化,所以政策有一連串的改變,小地主大佃農裡的農地資格也放寬,都是此思維下的產物。

實際上,就算休耕政策不改,"有很多農地休耕"=台灣農地太多,這邏輯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台灣糧食很多仰賴進口,若是真的全部仰賴進口,台灣人可能連鮮奶都沒得喝。

blackhades wrote:
這是舊的制度了....早在2013就改為一年只能報一期休耕,第二期要配合雜糧政策才能領雜糧轉作補助,無法請領休耕補助了,實際上,政府一直在想辦法讓農地活化,所以政策有一連串的改變,小地主大佃農裡的農地資格也放寬,都是此思維下的產物。
實際上,就算休耕政策不改,"有很多農地休耕"=台灣農地太多,這邏輯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台灣糧食很多仰賴進口,若是真的全部仰賴進口,台灣人可能連鮮奶都沒得喝。


大部分都進口的沒錯呀
養殖畜牧業所用飼料、牧草都進口的
時機未到,到時人都不夠吃了還會有東西讓你做飼料
蛋、奶、肉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