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其實雨遮這個部分被抗議不應該計價
所以本來要通過的法案
在前幾天經由有力建商老闆們面見吳敦義先生
後來政策整個大轉彎
變成只能登記,不能計價
問題是,甚麼叫做只能登記、不能計價?
雨遮如果有算權狀裡面,建商自然就可以拿來賣啦!
單價怎麼計算而已,登記之後,總價灌水就方便了
這都要感謝我們大有為政府
小老百姓街頭抗議也沒用
大老闆直接就可以去求見,法案修改也是從善如流
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上網去搜尋這一段歷史
很悲哀!小老百姓又被政府跟財團給踐踏了
kingkins wrote:
1. 系統算的比率是依po文者填的算的,通常不太會正確。(有的系統還會把車位抽掉,有的是加入!)
2. 公設不管那個國家都是要算錢!!差別在有沒有記入權狀~(別天真的以為記入權狀的才算錢,建商獲利都是一樣的)
3. 公設不是虛坪,只是你不去用而以,你天天使用健身房,那就不叫虛坪,虛坪與否取決於你~
總之,你如果要國際化的比較每坪價格,那最好有辦法作到"實際使用坪數"的價格~
也就是你有在用公設的人,那你就比需試著把國外的比例坪數也要加入,再去除總價~
最後一點,我只是想破除你們很天真的迷思(買賣不就是總價-成本=獲利,坪數記不記根本與建商賺多少無關),並不是要說台灣比較貴或是便宜~(恕刪)
國外公設確實也要算錢,有的是內含,另計 or 算在每個月的管理費
大陸&香港買房子跟台灣一樣,公設灌在坪數內,別被媒體誤導了。
只是差別是,先進國家的房地產登記比較透明化
像是英國,房子有登記"實用面積"
實用面積: 每個房間的長寬高會詳實登載,不含柱子跟牆壁喔。是室內實際的大小。
美國沒有那麼詳實登載
但交易紀錄是公開的,前幾手的價格,買賣年分通通一目了然
每年繳交的稅金也會公開
部分網站還會依照這些資料,給予房子的估價,讓買主自行判斷買貴還是划算。
買房子資訊透明,才能達到真正的市場化,不容易有模糊的空間
台灣就是資訊太不透明,又雜亂,買個房子光逛網站就看到眼睛脫窗
到底坪數含不含車位,到底實用面積多少,通通很模糊
連實價登陸都很爛,也是總坪數灌在一起...
要做改革,要政府從房地產登記著手吧
只要規定房子通通要記錄實用面積
就房地產現形記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