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的祖厝(精華區透天),父親退休前的公司(中古辦公大樓),倉儲(市郊透天),
及他自己的房子,他在台北市裡有六筆不動產,價值十幾億,
除了他自己的房子自住,其他的都空著,他家經濟很好,所以一直沒有出租,
但他說其實很想賣,因為要一直繳稅金,雖然不造成壓力但畢竟是錢,
不過他家人都以祖厝、起家厝不能賣為由希望他能世世代代守下去
然後嫁妝是一種紀念,公司跟倉儲因為父親是白手起家所以格外有意義
以後他兒子還要多接一筆他現在住的,因為以後也會變成我朋友的起家厝
之後還有他爸媽現在住的房子,跟一些外縣市的不動產,
一個人就接了差不多十幾筆的不動產,
有的人每天吃泡麵怕房租付不出來,有的人一大堆空房閒著養蚊子
有個富爸爸還是挺好的

萬一起家厝租不出去或租出去遇到壞房客,光是水電稅金管理費維修都是一筆開銷,跟房貸不一樣,費用就是付出去了絕對回不來了。看過一些真的滿手房地產的投資客(套牢,想到之前曾經漲到頂的價,回跌又不甘心賣掉認賠),每天過著清淡如水的日子,手上什麼都有,就是沒現金。
而且起家厝一開始購入時是因為口袋決定房屋的深度與大小(通常都不會太大),成家立業後,或你換了工作,這個起家厝就像個空殼會困住你資金的運用,房子終究是房子,它也是會老會倒會不值錢的(也會愈來愈值錢?),或是你遇到不好的鄰居或是嫌惡設施,有些堅持是不必要的,等跌只會想賣原來不適合的房子去換適合的房子,時機自己拿捏準確,才是實際的辦法。
厝,沒有人住在裡面,它就只是一種不講話的資產。
所以我從十幾歲就不是住在自己的房裡,在外漂泊很久
在外面東搬西搬,很多東西都搬沒了,小時的照片,畢業紀念冊那些
為了遷徙方便只剩下一些基本的行李,家具家電一樣都沒有
直到前幾年買了現在這間房子
所以我對現在這間房子算是很有感情
住這邊也越住越好,錢越賺越多
人真的還是要有個根,有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我很羨慕很多朋友出社會有家裡的支持
總是認為如果我也有同樣的資源,我一定不會比他們差
但是我也不會怨,畢竟每個人的命都不一樣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就把我自己當成第一代
起家厝留著,看有幾個小孩就買幾間
將來每個孩子都能分到房子當祖產
而我的孩子再一代一代的這樣做下去
將來才能越來越好,開枝散葉
當然這只是想法,實際小孩子有沒有能力這樣作是一回事
但是總是要有個人起頭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