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mall wrote:
這是從聯合報歷史資料...(恕刪)
我認為30%的跌幅是可能的,我還記得前波時我剛出社會,很多看見投機風潮進入那個行業的年輕人,後來下場都不太好.
如果漲為原先2倍好了,30%的跌幅大概可以讓本來100%獲利的人縮減為40%,如果實力夠沒有槓桿那是還好,不然就會重現20多年前建商倒一堆的景像.
30%算是技術面的漲多跌幅,如果基本面不佳,再探底並不是不可能! 現今的台灣經濟,跟當年是沒得比的!
有人說銀行頭寸還很多,但當下跌幅度過大時就會產生資金緊縮流動性不足的情形,因為大家沒有把信用擴張的數目算進去,就像2008美國一樣,所以才會印鈔票.
前些日子李嘉誠受訪問說"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的確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