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台北市合理房價,約為每坪25萬

metta-sati wrote:
真的 其實60萬還算...(恕刪)


感謝metta兄的說明

但也是有人會說這是唬爛的

臺北土地+建物成本
一坪大概不到20萬吧
才能賣你25萬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國際上本來就是以年收入的3-6 倍為合理房價。
除了樓主以收入的5倍來計算之外

還可以看房貸
合理的房貸為收入的1/3(這個標準是國際上認定的水準)
所以148萬的1/3=49萬

49萬房貸付11年(11年為國際上平均的標準)= 542 萬

貸款542萬為總價的7成, 總價為775萬
若不算頭期款, 直接算15年房貸為735萬,也是接近每坪25萬
這和樓主的計算結果類似

再由租金來推算
台北市的住宅租金平均每坪每月為1036元
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只剩24.94坪
租金平均 2萬5千8百 =25837元
一年31萬
20年(因為租屋超過20年可以購買)=620萬
如果是30坪則為 745.9萬,和樓主所說相同

每坪25萬,乘以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24.94坪= 623.5萬

所以算來算去,都和樓主所說是穩合的,25萬是符合台北市民的購買力的合理房價

台灣/台北的土地價格也是炒作出來的
不符合購買力, 不合理的價格是會跌的
這是因為台灣不正常的炒作, 介入了正常的買賣行為當中
空屋其實一大堆
只要打到法拍, 就會0.8乘0.8的降下去

不是不降,時機未到而已

幾年前,國有財產局釋出土地, 成交價是不是遠高於底價
這就是好笑的地方
賣的人明明說, 售價就是這樣
買的人卻說, 不對,這樣太便宜, 要再加價上去搶標
明明是自己個故意加價,炒高土地, 然後卻說...這土地價格很貴..建築成本高..等等.

然後再不斷的轉手賣來賣去, 左手賣給右手
每轉一次就墊高一次
土地價格就這樣不斷被加上去

如果征收空地稅,土地交易稅,土地增值稅, 土地實價課稅,持有成本增加, 就減少炒作空間

以德國和瑞士為例,
過去10年,許多國家都把房地產業作為其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導致全球房價飛漲最後崩盤。而在這期間,德國房價卻能始終保持較低水準,德國的名義房價每年僅上漲1%,而德國物價水準平均每年漲幅卻達2%,也就是說扣,除掉物價因素,德國的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在縮水。

據德意志聯邦銀行在2007年6月18日公佈的月報中所說,近年來德國經濟增長強勁,德國家庭收入迅速增加,家庭平均凈資產達20萬歐元。自1977年至今的30多年中,德國個人名義收入額已經增長了3倍,但是同期平均房價僅上漲了60%。目前,德國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均價在1000到2000歐元之間,可以看出,
德國的房價實際水準不是很高。 (每坪13萬台幣 - 26萬台幣)

1.德國憲法明確規定,“德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與醫療、教育等一樣,"保障居民住房需要"是聯邦政府首要的施政目標。

2.政府的施政,必須滿足每個家庭有一套住房的需要。
德國有著詳盡的建房規劃,房屋建築是依據人口的需求而定。不會有濫發建照, 隨便開放容積率, 造成一堆空屋,房價卻居高不下的情況。

3.德國完善的信貸制度,穩定了房價。德國所有房貸都實行固定利率制,儲蓄房貸利率低於市場利率且固定不變,商業貸款固定利率期限平均為11年半。
這種長期的房貸利率週期,幾乎可以抗衡任何金融市場的波動。
絕不會有錢人以低利率貸款,以總價99%貸款買房,再來炒房的情況

4.德國有完善的房屋租賃市場制度。德國自有住宅率只有42%,低於租賃率的58%,特別是年輕人中77%都是“租房族”。
由於德國嚴格的租房法,注重保護房客的利益,它定期公布房屋租金參考值, 房東無法隨意漲價。
政府還會依據收入, 給予房客"租屋津貼",租屋金額上的現金捕貼
租房的安全感並不亞於買房,數十年居住於同一間出租住宅中的德國家庭,不在少數。

5.德國以嚴厲的稅收政策抑制投機行為。稅收手段遏制建商,仲介商、炒房大戶獲取超額收益。
在德國,擁有自用的住宅不需要繳納不動產稅,只需要繳納宅基地土地稅。但是非自用住宅,用於出售的房地產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1.5%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還要交3.5%的交易稅。
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還要交15%的差價盈利稅。這些嚴厲的稅收制度極大縮小了房產商和炒房者的盈利空間,使得他們投機房地產無利可圖。

6.德國健全的法律為穩定房價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德國法律規定,如果建商制訂的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20%,即為“超高房價”,構成違法行為。購屋者可以向法院告訴,如果房價沒有降到合理範圍之內,出售者將面臨最高5萬歐元的罰款。
如果建商制訂的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50%,則為“房價暴利”,這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可以判處三年的徒刑。

7.德國鼓勵自力建屋、合作建屋,打破建商對房屋供應的壟斷。
德國住宅合作社的出現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目前合作建房佔每年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超過30%。
房價低時, 政府進場買入, 房價高時,就能提供給租屋市場

德國的房地產評估獨立於政府之外,評估員只對自己負責,並不考慮政府、委託人以及個人的經濟利益。
這就使得德國的房地產價格既不取決於政府,也不取決建商,仲介商或買賣大戶,而是取決於市場,市場上的房地產價格則,取決於獨立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

8.外國人能不能買房? 可以, 但只限於政府公告的特定"毫宅",不可以買賣一般的平價住宅。這樣既可以吸引外資,也和一般人民的平價住宅無關。


但是台北市每坪不到25萬的房子少之又少吧 而且我的年收入只有50萬左右而已 慘!!

路西法0930 wrote:
台北市生活品質低劣
...(恕刪)



沒錯, 有的環境真的很糟糕

連考慮都不用思考

perahia wrote:
感謝metta兄的說明...(恕刪)


metta兄上次還相信古代有水電工,
你也相信他?
請樓主加油~ 請樓主加油~ 請樓主加油~
其實打房最不利的是央行總裁
每次都在說哪裡的房價哄抬,還微服出巡參觀代銷中心.
真要打房的話,那就升息吧!
一次升個0.5%吧,看看房價會如何反應.
也把投機的買房打退一些.


ppstation88226 wrote:
拜託
身在華人國家..
要比也是比華人城市好嗎。
比甚麼德國 日本的是在欺騙自己嗎?
華人國家哪一個房價不貴?
.....(恕刪)

所以華人炒房是正常的,只要自認是華人政府,就不必用行政手段去管控炒作
只要是華人,就可以視"炒作"為理所當然?

實際上,政府就是帶頭炒地,炒房
一般徵收土地,會用於蓋學校、鋪馬路、交通建設.......
然而,地方政府先以公共建設為名,以農地價格徵收,實際上卻沒有做為公共用途 ,卻是轉賣給建商, 農地變建地
農民並不知道農地會變成建地,在農地變建地之前,許多投資客和建商,早就介入買地

農民只拿到農地的價格

賣出去的是農地, 農地翻身變成建地,土地價格卻被炒作大漲, 漲價的土地再拿去墊高房價
農民賣掉的農地變成了毫宅,身價翻倍, 農民拿到的補償金卻根本買不起

新加坡大概不是華人國家,大部份都說英文Singlish,也都自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和私人住宅市場是分開的

ppstation88226 wrote:

拜託

身在華人國家..

要比也是比華人城市好嗎。

比甚麼德國 日本的是在欺騙自己嗎?

華人國家哪一個房價不貴?


herblee wrote:
新加坡大概不是華人國家,大部份都說英文Singlish,也都自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還直接限定, 貸款還款不得超出月薪35%, 最近還降到30%...
台灣政府高官,房產一個比一個多, 指望他們打房?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131128/48/4502h.html
精實新聞 2013-11-28 15:14:34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新加坡房價跌勢在10月有加快跡象,月減幅達到1.2%,顯示政府打房的努力逐漸有了成績。

彭博社28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所追蹤的新加坡房地產價格指數(Singapore Residential Price Index)顯示,10月份的新加坡房地產指數下滑至159.1點、月減1.2%,減幅高於9月份的0.9%。此外,追蹤市中心房價的指數也在10月份月減了1.4%。

新加坡國土規劃部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曾在11月15日公佈,10月房屋銷售量月減19%至1,009棟,與去年同期相較更劇減了48%。新加坡政府自從在6月祭出金融機構核准個人房貸案的新限制之後,房屋銷售量便連續4個月出現萎縮現象。

Thomson Reuters曾在10月1日報導,PropNex Realty執行長Mohamed Ismail指出,新加坡政府把每月償還貸款比率(Mortgage Servicing Ratio,MSR)自月薪的35%下調至30%,對房市交易產生重大衝擊。他預估,展望2014年,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HDB)公寓的轉售價格有機會呈現3-5%的負成長。
59478 wrote:
新加坡,還直接限定,...(恕刪)

很明顯的他就是在比爛。

要比就是要找比自己好的國家才行,才有向上的進步空間,比爛我實在想不出意義在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