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cmd wrote:只是先前空頭說量急縮就是崩跌前的徵兆現在出量也是崩跌前的徵兆話都被你們說盡了,就只有跌 價量關係,除了看量,還要看價,當然目前在那個波段也是重點。有可能小波段是漲,但事後用歷史來看 是大波段的跌幅開始( 也就是逃命波)雖然價量關係不是萬能,但他反映了買賣雙方部分的心理。仍有部分參考價值,只是還要配合其他方式來判斷。
據我以前買房問過仲介...他說通常電線杆的電話都是"喇叭機"...就是只會接電話, 不會拿來打的那種, 用人頭去辦的, 要罰也是罰人頭戶,有些是遊民有些是被開單也無所謂的, 反正他不會繳稅不會出國不會繳罰款那種= =所以...檢舉到後來...也沒有收穫, 都是做白工...話說中壢房市應該不錯...我買18年舊大樓不到一年, 房仲最近反問我要不要賣,出價已經高於我買的錢再加90萬= ="但我只能說: 我賣了我住哪阿...且賣了就買不回來了...中壢也漲的太誇張...唉....
我想,用價量來討論房地產只是針對短期間的價格波動,有時漲有時跌,對於一位負擔2、30年長期房貸的屋主而言,並不能看出趨勢的變化做出判斷,何不換一個角度想,台灣的GDP有70%是來自於內需消費的貢獻,並不是來自我們觀念中的產業出口值,為什麼內需會佔那麼多,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過度的進行鄉村向城市集中化的結果,在城市裡沒有辦法進行集中的工廠,會產生噪音、汙染等等的問題是會被居民唾棄,但勞動人口受限於交通距離不可能長途跋涉到工業區去自然會往服務業發展,但是過度發展的服務業造成另一種就業問題-競爭,這也是為何薪資無法繼續成長的原因之一,真正的生產業創造出來的產值不足以支持服務業的消費,如果用這種角度去看一個國家的房地產業,越城市化的漲幅越大,民眾是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就既得利益想自然的趨向到城市置產,形成某些區域、地段水漲船高,當超過一般平均薪資的上限時,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無法再購屋換屋,只流於投資者手中的金錢遊戲,空屋買來賣去,而這種城市化越來越嚴重,各區域勞動力越來越不均衡,形成一個國家裡的兩種階層,有錢的不斷捧高豪宅價格,沒錢的躲在鄉下連工作都找不到,這個政府如果不想辦法做調節,最後一定會出亂子,以台灣人民的忍耐功夫是一流的來說,會不會像國外暴動這不敢說,可是不滿的情緒一定不會少吧。
alex_stone8190 wrote:房子的好~電線杆會說...(恕刪) 小狗的習慣好,電線桿會說話...離題了小弟台南這邊最近也看到比較多小黃,但也只是增加一些,去年記得沒看到,且都是一些以前賣很久了(至少兩年的),台灣房屋持有成本太低,所以他們根本不想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