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找房客不簡單,找好房客更難(利率這麼低,有財力早就有房子),常常會出現空置期。 此外,以目前高空屋率,人口紅利消失、薪資停滯不前、產業空洞情形來看,當今炒高的房價存在很大下調空間,只要跌個2成,你的本金是歸零,超過2成,換你欠銀行。
房價在高檔,連唱歌跳舞都在談投資房地產,一些房地產投資致富言論聽聽就好,別太認真。
非關房仲 wrote:
以一間1000萬的台北市公寓來說約可租18000/月
抓貸款八成:800萬:
以房子平盤,您的年收入不變來看,差異就是每年3萬的總資產差額.(恕刪)
非關房仲 wrote:
以一間1000萬的台北市公寓來說約可租18000/月
抓貸款八成:800萬:
以房子平盤,您的年收入不變來看,差異就是每年3萬的總資產差額.(恕刪)
非關房仲 wrote:
這個數據的作用是?...(恕刪)
empirepenguin wrote:
資料來源: 內政部
西元 中古 新成屋 單位:萬戶
2001 25.9 14.1
2002 32.0 12.2
2003 34.9 11.4
2004 41.8 13.1
2005 43.5 15.0
2006 45.0 17.4 近年最大量,也是美國、南韓、、、房地產高點
2007 41.9 17.2
2008 37.9 15.4 雷曼兄弟倒閉,金融海嘯
2009 38.8 10.8
2010 40.7 9.1
2011 36.1 9.3
2012 33.0 10.3
建商、房仲、媒體、代銷說的都很好很好,成交量騙不了人,好冷好冷。
這個數據的作用是?
waittfor wrote:
你先假設了以平盤來看, 卻又預設房地產是個增值的資產(因為你只寫可增值, 事實上
卻是可增/貶值的資產, 才是比較中性的說法吧!?), 就落入了先射箭(預設可增值)
再畫把的盲點裡了
另外, 若要說股票等證券資產只能賣出來轉換現金, 不知道是你太不懂還是刻意拿
不同性質的兩種變現方式(證券只能賣出變現? 房地產"才"可以融資?)來討論....
orangebear1006 wrote:
這個數據的作用是
代表你的標題(究竟為什麼不動產這麼多人買?)寫錯了
現在買房子的人減少
不是買房子的人多
非關房仲 wrote:
其實是可以一直以轉貸的方式來讓寬限期,甚至有些銀行有抵利型房貸等,不過為避免計算過於複雜,請容我暫不計算本金的投入及本金利息的計算,因為以我自己的情況而言,我選擇以純繳利息的方式,而將原本預計還本金的金額來購買投報率較低但相對穩定的儲蓄險(投報約4%)並將差額收益存入貸款款帳戶.這樣理論上來說是每買100萬儲蓄險可以抵200萬貸款的利息支出.當然如果升息或有其它變動我會再轉移資產配置,部過為了避免計算過於複雜,暫不討論
我的計算方法是這樣:
租金:其實我也認為台北市的租金投報率是相當低的,開這篇只是表達我所看到房地產的一些優點以及銀行非常認同台北市房地產是個風險較低的資產.不然為何以台北市如此低的租金投報,銀行確認為風險較低,而中南部動輒上看5~6%的投報率,銀行卻評估風險較高?其實很多新成屋租金都低的可怕,也有看過3500萬成交價的房屋租金僅4萬/月,但是租金投報只是評估房地產價值的因素之一,否則應該是全台灣房價會平均了
以1000萬的房價,台北市租金不難找到18000的標的物.18000X12/1000=2.16%
(非隔套收租) 這是一般的房地產計算投報率方式
以我自己計算的方式是這樣
200萬本金 800萬貸款(月繳利息13333支出) 月租金18000(收入)
18000-13333=4667 4667X12=56004/年收入
當然要扣掉諸如地價稅等額外支出,所以有些房東會以用電額度 來四捨五入降低成本
所以實質抓50000/年收 (以200萬計算,實質利率約5000X12/200萬=(3%)
定存:200萬以1.3%利率算.每年利息收入為2.6萬 (1.3%)
所以年差額約為24000,月差額僅約2000
其實台北市以租金來說,真的是相對便宜,但是是不是真的租不如買,這點就見人見智
可是如果要以收租來說,台北市區內的正常房屋不會是首選.
只是以資產配置來說,它是相對風險低,且不會對您的本業造成影響的配至(買了之後不需花太多時間心力)
不過今年土地公告現值真的上漲不少
,我自己去年買的公寓的土地公告現值本來668萬,今年已經716萬了
抱歉股票證券融資的比喻是我失當....(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