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登錄在真正開始上路後
會影響的有:
1.市場交易
2.課稅
3.徵收補償
這三個面向
1.市場交易
強制實價登錄會使交易市價透明化,至少以往的公契私契交易用與報稅用的價格落差應該不至於過大,對於日後要進行買賣的人比較有參考價值,可以堵防資訊不對稱的落差擴大,讓仲介或是居間業者對於價格比較沒辦法像以往一手遮天(一般人購屋前應該也不會請估價師來對標的進行估價)可以讓交易價格盡可能地趨近合理.
2.課稅
目前最大的詬病就是房屋稅(公告地價)與土地增值稅(公告現值)稅基計算與實際情況落差甚大,憲法本於地稅從重改良物從輕的精神在高度密集使用的情況下基本上也不甚適用,加上重課地價稅對持有人是一大負擔勢必會造成嚴重抗爭,所以往改良物重課的角度基本上不會更改,不過學者對於這個還有爭論就是(何者才是窮人稅,何者是富人稅)小的認為對普羅大眾而言,房屋買賣交易非如日常買賣頻繁進行,應該往土地增值稅加重課徵才是.
而土地增值稅的精本精神在於漲價歸公,以目前計算稅基的土地公告現值仍與土地實際交易價格有不小落差而存有改良空間;從特殊貨物稅(奢侈稅)來看,課稅稅基計算已經是由公告現值轉變為交易價格來核課,從這個精神來出發的話,土增稅被視為是一種交易所得的看法已經能被接受,未來土增稅的核課很有機會變成直接以交易價格來計算(不過這邊又存在是要所得稅化還是單筆土地計算的問題 但所得稅是中央稅,土地稅是地方收入 中央在怎麼樣也不可能搶贏地方政府 除非不想選了XD)不過大概也會引發部分有力人士抗爭吧,對一般百姓而言,買賣房屋十數年一次,房屋是用來居住而不是用來投資用,不會有太大影響.
3.徵收補償
徵收補償散落於土地法.平均地權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土地徵收條例,以最新修法的土地徵收條例來看,徵收補償以平均市價為準,公保地以毗鄰平均市價為準,建物補償以重建價格為準(未實施)而這個市價是由地價評議委員會每半年調查一次,以盡可能趨近市價填補被徵收土地人的損失(期望落差那個這邊不討論 每個人心中主觀效用用客觀角度來評估永遠填補不完)真正實施後會大幅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但這個部分損失可以從土增稅還有奢侈稅來填補.
到了這個階段,土地持有人為了避免被課稅將不會把土地釋出(出賣)短期會導致土地供給下降,租金上漲;而從長期角度來看,土地大量提供出租,會使地租下降(市場供需),在出租無法滿足土地所有人的需求時,他便會轉而將土地出售,換個投資標的(社會住宅也差不多蓋好可以出來救援了)所以也不至於會使房價高到太過離譜的地步.可能會有人說換買中南部,但這個究竟是買來住還是買來投資?恐怕是以投資居多吧,要讓人離開熟悉的環境與生活機能還有城市步調是很困難的.養蚊子機率會高很多,奉勸養房的人要小心(北大特區.淡海.蘆洲.林口)
asdcxztreo wrote:
在台灣投資,最愛又最恨的,我想就是政府那支黑手
千算萬算,比不上政府黑手一出,上下千點行情馬上出現
而實價登錄,即將成為房市版的政府黑手
在地政司,實價登錄重大政策 Q&A
問題十三、是否所有受理申報登錄之價格資訊,皆會對外公開?
答:地政機關受理申報登錄之資訊,會經篩選整理後,再以區段化、去識別化方式提供查詢。畢竟實價登錄係為對一般社會大眾提供充分且適合之資訊,如有超高成交價,甚至可能為有心人士刻意炒作行情,因對於外界反而可能會有誤導效果,將不提供該極端個案公開查詢。
也就是說,政府可以決定那些房價要公布
因此可以引導房價的走向
這招,高啊!
...(恕刪)
恩恩我支持你~~所以
政府別再管股票了,因為股票可以投資+炒做.../可是跌了阿土伯又會出來



政府別再管房價了,因為房價可以投資+炒做.../今天不買明天漲10%
政府別再管物價了,因為物價可以投資+炒做.../要吃不吃隨便你,反正明天一碗飯就是要$60
政府別再管車市了,因為車市可以投資+炒做.../今天不買明天漲10%
以上通通回復市場機制!
那...乾脆明天就直接宣布無政府拉~你說是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