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房價就是市場機制決定,除非臺灣要走共產主義,能居住在哪,一戶多少錢,由政府決定,不然光是看一堆人在罵說臺北市的房價太貴,想要在臺北市買房子,居住在臺北市有多不容易,光是這點就已經決定臺北市的房價不會便宜了,大家都要擠進臺北市,臺北市才多大啊?
另外,臺北市是全臺最大的商業都市,本來用來當辦公大樓的地,卻建了住宅,那這住宅能不貴嗎???
不要講回不回得去了,能撐住不往上漲就已經很不錯了,政府要做的不是打房,而是建更多更方便的交通設施在都市外圍,建更多低廉品質好的國宅讓有需要的民眾購買 "居住權"。
另外為了商業發展,商業區或是很有可能變為商業區的地點,都市內車站附近,不准再核發住宅的建照,這些地點都是商業大樓的極佳地點,為了正常的都市發展,這些地點本來就不該做為住宅用地。
喊房價太高也只是心理問題而已,就算臺北市房價砍一半,喊太貴的還是大有人在,不過想看看~~如果臺北市的房價砍了一半,那臺灣的經濟是變成什麼樣子了才會砍一半~~~呵~~
華固屬一線指標建商,零庫存政策是否意味先行感受到大環境景氣變數,引起市場不少的討論;華固的最新動作似乎也印證花旗環球原本就對房地產較保守的觀點。華固本身本則是繼興富發之後,第二家喊出降價的建商。
近期油價雙漲,不少建商以成本為由,試圖調高售價,甚至還有股市熱錢轉進房市的說法,想要拉抬成交價。不過,若從華固零庫存的最新動態進行解讀,各建商對於未來長線房市,似有不同看法。
外資圈人士解讀,實價登錄7月上路,而實價登錄是實價課稅的第一步,且資本利得稅未來有可能砍向房市,再加上央行嚴控土建融,政府這些動作讓有些建商私下感到壓力,因此北市第二季新屋開價反而有走跌的現象。
花旗環球則指出,房市這兩年主要的風險,在於成交量萎縮、資本利得稅、升息、以及銀行緊縮銀根。
華固在論壇中指出,預期今年房市量縮價穩,捷運附近住宅今年房價還會上漲5%;雖然現在議價空間似乎有拉大趨勢,但華固毛利率可守穩在35%左右。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