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tsai wrote:
為了拯救人口問題,首...(恕刪)
Nelson5 wrote:
後面那幾句好像是印尼...(恕刪)
是阿~~~一樣信回教又不用拿槍殺來殺去的........哈哈哈!
所以我現在正努力逃出這個大家不看好的台灣
有人說房子漲價對人民沒有好處......真是傻了~~~~~~
漲價賣掉移民出國有多好用阿!!!
不然從古至今那些變賣家當遠渡重洋的不都傻了???
哈哈哈!
這次去還認識一對雅加達夫妻從事土地買賣的,因為連兩次在同一家商家遇見聊起來,他們對台灣的印象都很好,也知道台灣的房子很值錢,還問我有沒有興趣買他的Villa???價格真的.....很便宜
不過我發現會講英文是不夠的,還是要學印尼話才行,不然要進行商業交易還是會受限對象,朋友叫我請個印傭回家學比較快......哈!

waku wrote:
以下為近3個月關於印...(恕刪)
在印尼,講真的我沒看到老人..........中年人就了不得了............青幼年非常多,大概熱帶地方人的壽命短
勞資收入落差相當大,今天資方隨便賣幾個小東西,利潤我們看似微薄,已是當地人一個月薪水,但沒衝突性,要當勞方不是容易事
台灣人其實請的起奴才的人很少,要說多世代都有在養奴才的更少,不太懂的恩威並重,才會落入變態的惡雇主
良禽擇木而棲,就像台灣人一直往雙北擠,大陸人一直往沿海擠,都是選地方
人民青壯的多,汽油一公升1x塊,多肥美的市場,台灣根本沒有鎖國的問題,只有宅男鎖在家裡電腦前的問題.......哈哈哈!
只能坐在家的人,不知走出去的世界多開闊
su la ma ga down
achitsai wrote:
在印尼,講真的我沒看...(恕刪)
碰巧昨晚剛看了,公共電視台灣百年人物誌-王育德
果真是~~~不是好漢不上梁山啊!...呵呵呵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以下摘自三國演義~
布見了此馬,大喜,謝肅曰:「兄賜此良駒,將何以為報?」肅曰:「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布置酒相待。酒酣,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
呂布&董卓的下場...

PS:不好意思;明國101年了,小弟不才不懂何謂奴才,我老媽是日據時代成長的,之前開自助餐請了一位印尼新娘當幫廚,還輔道她自行開業當老闆娘,她跟我們一家多是好朋友.
sunhm wrote:
哈哈!您老可真幽默到...(恕刪)
那就來點正經的囉!
當前決定房價走勢三大因素...對岸的~參考參考
同樣的在新加坡, 以出生率來看, 也是人口紅利日末西山的國家, 但是他知道得透過開放的移民政策可以延伸它的經濟發展, 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採取開放政策, 這其實是一個置之死地的險招, 新加坡不比美國, 美國地大, 新加坡只有彈丸鼻屎大, 開放新移民, 尤其是相對高收入的人, 勢必造成原本弱勢的居民在爭奪資源上更顯弱勢, 但是如同新加坡副總理說的, 開放人才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 所以新加坡在各項資源短缺的情況下, 可以維繫高經濟成長, 可以保持國家的財政穩定 (同時也舉了台灣當作負面教材)
台灣當然可以繼續走封閉的路, 看著所謂的"人口紅利"消失, 看著企業往印尼, 中國, 越南
移動, 看著人才跟著企業慢慢外移, 這樣的人口和企業移動當然會對房地產造成衝擊, 但如果想因此可以住進台北市或者其他都會區, 你必須先要考慮以下幾種狀況 :
1. 在那個經濟衰退的走勢和就業的不穩定, 社會動盪的狀況, 你買房的意願還會這麼高嗎? (日本模式)
2. 原本雇用數量高的生產企業位置本來就不是在台北市, 新北市, 當這些企業遷移之後, 原本的所在地人民為了討生活, 除了跟著企業遷移, 他會考慮往哪個地方尋找就業機會? (菲律賓模式), 我想那個時候, 台北市會擠進更多人, 租金會大幅上漲, 新北市郊區地方會出現所謂的貧民聚落, 甚至台北橋下, 大安公園, 台北車站, 龍山寺的遊民將會倍增
waku wrote:
以下為近3個月關於印...(恕刪)
Nelson5 wrote:
所以我說"人口紅利"...(恕刪)
嗯!認同~
人口紅利可作為先期指標之質量因素,然無法完整顯示產業結構變動中之就業風險,
但在人口紅利轉向人口負債過程中,質量確為影響總體產值與消費市場規模的要因之一。
以台灣經歷之三次失業潮為例:(內容摘自經建會就業新風險研究報告書)
-------
產業結構與就業風險本質密不可分,在1952年,台灣三級產業就業人數
比率分布為農業56.1%、工業16.9%、服務業27.0%,為典型農業社會;之
後,農業部門快速萎縮、工業部門積極擴張,1975年工業部門就業人數超
過農業、服務業部門,成為台灣的主力產業,三級產業就業人數比率為30.4
%、34.9%、34.7%;到了1988年,產業就業人數比率為13.7%、42.5%、
43.5%,服務業成為主要就業部門,工業就業人數比率繼農業部門之後,呈
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台灣自此進入後工業社會。因而,第一次失
業潮發生在工業化階段,第二、三次失業潮則發生在後工業化階段,並受
到全球化之影響。
(一)第一次失業潮-1982 年至1986 年
第一次失業潮發生在1982年至1986年工業社會階段,失業率介於2.14%
與2.91%,並於1985年達2.91%的高峰。此次失業主要原因在於第二次石油
危機導致景氣衰退而引發循環性失業,再加上民生、石化與金屬機械等基
礎工業逐漸衰微,因而釋放出大量的基層勞動力。
在1988年進入後工業社會,製造業就業人數逐漸下降。然而,1989年房
地產價格及股市飆漲,營建業就業人數比率快速上升,由1986年6.62%成長
至1995年11.09%;再加上服務業的商業(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社會服務業
就業人數亦逐漸上升,分別由1986年17.75%、11.65%上升至21.79%、15.57
%。因此,營造業與服務業的擴張適時地吸納製造業基層勞力,使得台灣
失業率由1985年2.91%逐年下降至1993年1.45%。
((二)第二波失業潮-1996 年至2003 年
台灣在1996年以前,除第一次失業潮外,其餘時間都維持在2%以下失
業率,幾乎可稱為充分就業之狀態。在1996年,失業率由1995年1.56%上升
至1.79%,自此失業率逐步上升;2001年,國內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再加上
美國網路泡沬、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台灣內部政治紛擾等問題,國內外
景氣低迷,衝擊投資與消費者信心,使台灣出現了戰後以來的首次經濟負
成長,失業率2001年10月飇升至5.33%為歷史性高點,並維持連續3年失業
率5%的高失業率狀態,其後經過2003年景氣復甦,失業率逐漸下降。
此波失業問題,學者多將定位於以結構性失業為主,其次才是循環失
業。李誠(2003)指出,在二次世界能源危機及亞洲金融風暴等大規模國
際性景氣波動期間,台灣經濟成長和失業率雖略有波動,但幅度均不似其
他亞洲國家明顯,但2001 年所受影響高過其他國家,且在2002 年國際景
氣開始復甦階段,台灣仍是亞洲各國表現最差之地區,因此由各國失業率
與景氣波動關聯程度觀察,並無法將台灣此波失業完全歸咎於國際景氣循
環。此外,林慈芳(2002)對於台灣自然失業率推估,指出2001 年平均失
業率上升至4.57%,估計其中循環失業率為1.93%、自然失業率為2.64%,
因此認為台灣2001 年失業惡化的原因,主要仍以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
及勞動市場調節機構不順所造成的自然性失業為主(占6 成)。
此階段產業結構調整脈絡可追溯自1990 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東亞
經濟的工業化,在國際經濟體系的競爭、國內居高不下的工資水準和節節
上升的產業成本壓力之下,台灣初級勞力密集產業之國際競爭力衰退,短
期內無法轉型者紛紛移植至國外勞工低廉的東南亞各國,甚或至大陸地
區,因而釋放了大量基層工業工作人口於勞動市場。
趙弘靜(2002)指出,國內產業結構嚴重兩極化發展趨勢,高科技電子
產業呈現高度成長,但其他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包括紡織、營造業等,卻
長期陷入低迷,大量中高齡勞工因傳統產業的衰退、外移而失去工作,同
時因缺乏第二專長,無法轉入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因而產生結構性失
業。辛炳隆等(2001)也指出,我國重點輔導的產業政策,由政府部門選
擇特定產業給予租稅優惠及技術移轉,反之對於未被選擇的產業則缺乏相
關的發展協助,使得我國產業調整是以「水平升級」的方式,由A 產業移
向B 產業,而非在單一產業內進行「垂直升級」,未提高原有產業之技術層
次及產品附加價值,因而國內勞工在新舊產業差異性過大、產業結構轉換
之際發生結構性失業現象。
另一方面,台灣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的發展,又面臨諸多工業先進國的
市場封殺,使經濟體系由出口導向的工業發展,往內需型服務業轉進,亦
使以出口產品所導引的勞動需求產生結構性變動。因內需服務市場狹小,
國內資源移轉極易飽和,服務業的發展於1996 年後,幾成停滯狀態,更因
教育發展,專業資格的門檻不斷提高,造成高教育者擠壓低教育者之職位,
使得出口型製造業所釋放之基層工作人口被排出就業市場,而處於失業狀
態,亦使台灣進入低成長與高失業率的年代。
簡言之,第二波失業主要為產業結構轉型,勞動密集產業外移,釋出大
量基層工作者,而服務業以及水平升級之高科技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
來不及且不易吸收製造業及農業所釋放出來的基層勞動力人口,而導致結
構性失業人數日益增加,且形成長期失業的現象。
(三)第三次失業潮-2008 年至20099 年
第三波失業潮起因於2008 年9 月美國次級房貨風波,導致全球金融危
機與失業潮。台灣受到此波景氣衰退影響極深,出現大量失業,2009 年18
月平均失業率為5.82%,失業人數為63.4 萬人。
整體而言,在國際金融風暴影響下,勞動參與率下降,失業率及失業人
數都呈現明顯的上升,第三次失業潮期間平均失業率5.41%,較前期增加
1.49 個百分點;第2 期失業人數達58.9 萬,較前期增加16.5 萬人,增加幅
度為38.9%。
由於第三次失業潮導因於國際金融風暴所引發之經濟緊縮,因此此次失
業潮中,「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為最主要的原因,重要性遠大於其他
失業原因,失業人數為29.07 萬人,較前期增加121.9%;其次為「季節性
或臨時性工作結束」,失業人數為5.3 萬人,較前期增加29.5%。另一個失
業主因為「初次尋職」,1 年以來亦有相當的增加,較前期增加1.14 萬人,
增幅為12.9%。相反地,「對原有工作不滿意」及「其他原因」等自願性
失業人數下降,較前期下降10.2%及13.6%。
由各失業原因所占比率來看,「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失業之比率
亦大幅上升18.4 個百分點,達49.3%,其他各項失業原因之重要性均下降。
--------
另外諸多藉引用人口紅利帶來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說法,其實不具指標意義。
關於日本房地產泡沫真正主要原因有三:
1、日元大幅升值,為金融政策失誤導致。
2、金融機構過分偏重房地產貸款,為金融監督失誤導致。
3、過度投資與投機造成非理性繁榮假象,為金融控管失誤導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