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幫大大們整理一下未來房價可能下修的主要觀點(欲購屋者請參閱)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用心又有內容的文章了
看完後讓人有充實的感覺
感謝版主提供這麼好的資訊
我想版主所提出的幾個面向都可以讓人好好的思考
不管是看多或看空
都可以留意他未來的發展

其實未來的趨勢不是你我可以左右的
在01上如何喊多或喊空
只能影響少數一些人
對於整個趨勢是不會改變多少的
我不急,靜靜的觀察未來的走勢
也是一種享受

其實最近心境上有很大的轉變
不再去花心思找房了
現在在市中心租投資客買的新成屋,一個月3萬
上班騎自行車又方便,心情也愉快
常常逛街或上網購物,毫無壓力
偶而吃大餐犒賞自己,但是每個月又可以存款
另外要買房的現金現在在找高殖利率的股票
假如有500萬元的現金,值利率有4%的話,每年還可有20萬的進帳
房東機車的話,就給他換房子租,呵呵
公司如果要裁員的話,我也能冷靜面對,只要給我資遣費就好了
退休後再到南部買房子居住,便宜、舒適又不壅擠
到時有存款、股利、勞退基金月退俸、老人年金支撐生活
感覺海闊天空,似乎一切都很清楚了
謹供各位大大參考
不知道這樣的規劃有沒有問題呢
感謝火神大 用心的找資料分享

因為小弟之前要做報告
發現房屋自有率的新版算法
有點怪怪的

第一是 年輕人自有率其實不高
政府要老百姓報稅時
20歲子女要分開獨立報(除非還在念大學)
但是算房屋自有率時
戶籍設直系血親名下時
就算自有

那外縣市人口上台北工作
戶籍還老家的(房東不給遷入) 算同一戶口
依照政府算法
也屬房屋自有喔

報稅戶 自有戶 竟然不同邏輯
所以實際 房屋自有率應比內政部給的低
房子父母名下是父母自有
成年子女就業成家
有自住屋的需求 但被剔掉了
試問 有哪個媳婦打心裡喜歡與婆婆住的

第二是 央行印紙鈔的數量
中央銀行網頁上
10年來印的紙鈔幾乎多1倍
台北的地 就這樣多 但紙鈔越印越多
所以到底是不動產漲 還是年輕的購買力降低

但是有錢人 囤積不動產然後只課10%遺產稅
移轉給下一代 真便宜啊

所以 台北 需求很大 空屋也很多
但央行 又不會收回紙鈔註銷
貨幣供給成長率
10年來沒有負成長過

這樣下去 外縣市的後代來台北工作
只能租屋 與東京一樣
雖然日本人一樣少子
但工作就在首都圈
先來台北的 剝削後來的

不知道政府敢不敢學中國那套
限制地產業貸款
限制民眾第二套屋貸款

畢竟土地是國家資源
任何人不宜囤積過多
第三戶歸類到奢扯品 課重稅 不給貸款


純屬個人淺見 若有謬誤請見諒

火神大大 wrote:
嗯,其實我不希望這棟...

說閉上眼睛,完全不理房市是不可能的
因為房地產本身也是一項投資理財的工具

........(恕刪)


若是房市是如火神大所言長期看跌,
應該更不可能把它當成投資理財的工具吧?
股票可以放空,
難道房市看空的話也可以借一棟房來放空?
說得很好

高房價讓人民付出更高的房貸
雖然媒體還拼命在教育消費者作夢:
邊住邊漲,是穩賺不賠的投資

現在網路資訊發達
想透過買通媒體
反覆的利用假新聞放假利多的消息已經沒用了啦

高房價讓許多民眾長期負債
已經逐漸侵蝕內需市場

國民平均所得一旦抵達一定的水準
民眾除了吃飽,還要活得更好
但高昂的房貸讓民眾被迫犧牲不必要的支出
侵蝕內需市場

高房價是雙面刃,一旦崩盤對經濟是立即性的毒害
而這個毒害不會立即消失
累積在經濟體內
持續的毒害內需市場

除非又有再次的經濟奇蹟
讓全民的薪資有大幅的增長

薪資要能增長喔??
明天上班時看看老闆,想想如何開口吧

lancaschien wrote: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用心...(恕刪)


"退休後再到南部買房子居住,便宜、舒適又不壅擠
到時有存款、股利、勞退基金月退俸、老人年金支撐生活"

確定你領的到 勞退基金月退俸、老人年金 ?
記得 要比別人先退休 先領先贏
以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 , 將來是沒新人口繳錢 卻有一堆人要領錢
太晚退休 不是領不到錢 不然 就叫你70 歲 再退休
火神大大 wrote:
其實房屋早就背離供需...(恕刪)


一、供需背離市場
1.空屋率破表 => 但外面不知道
2.所得薪資成長幅度低落 => 都有剛畢業的人, 想月付 999 去買台 march ..
3.供給量大實際銷售率不佳 => 但外面不知道

二、房屋增值稅將倍增
=>還沒開始

三、通膨壓力下升息已經勢在必行
(1)提前升息 => 目前還沒 , 應升到5% 可能要2 年吧

(2)央行已經在拉抬短率
四、合宜住宅的釋出,區域房價勢必受到影響
=> 不會蓋的 , 建商怎可能讓這成真 ,都還沒夜奔總統府..

五、買不如租,租方市場強勢,以投資角度買房賺大錢時代暫時宣告終結
=> 還是有人寧可背40年 ,加上政府幫建商解套
沒影響

六、少子化造成人口結構劇變、人口紅利即將罄盡
=> true 但還要 10年
七、沒有父母支持,支撐下一代的首購族已經無能為力
=> true 但還要 10年

八、奢侈稅的效應
=> 影響不大

九、未來的實價登錄連結的實價課稅
=> True 但還沒成真 ..等課稅到9成時才會發生.

沒有人知道 , 另外怕的就別買
, 買了就別怕 ..

最佳策略 : 存現金等, 只買養得起, 先求有再求好 .

房市不會明天一覺醒來就崩的 ..但目前的確要小心, 如果真要買, 就是須要拉
那考慮自己能力 . 別千萬以為買屋可投資 .
一、供需背離市場
1.空屋率破表 => 空屋與餘屋是不同的,空屋是指沒人住,但有獨立產權的房子、餘屋則是建商蓋好還沒過戶的房子,所以空屋率只能表示不少房子雖然沒人住確有獨立產權,這有可能是人口外移的祖屋、投資屋、暫時未出租的空屋等等,不管怎麼說,只要持有人沒有變賣的念頭,都不會因為供需法則影響到市場,更何況房地產市場原本就不該用經濟學理論去衡量,它的性質比較類似股票,但由於移轉速度不似股票快速,所以漲跌時間往往也會拉的比較長,而不像股票短期內多空震盪.比起研究空屋率,建商手中的餘屋率才真正會影響到新成屋的價格.老一輩喜歡用空屋率來看空房市,實在是當初推出容積獎勵甫推出建商拼命蓋房導致手上餘屋過多後降價求售而讓房市崩盤的低迷十年讓老輩人嚇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是沒道理,但套用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不太合適,版主有空建議去查查近五年的『餘屋』數量,相信研究後就會了解為何現在台北市的預售屋建商敢漫天喊價的道理.

2.所得薪資成長幅度低落 => 這是目前台北市房價維持平盤,衛星都市不斷加溫的主因,不過這是政府樂見的,如此才能讓資源分散到其他城市,而非獨厚台北市,畢竟台北市的房市已經多頭太久,其他直轄市的房價反而壓抑太久.
3.供給量大實際銷售率不佳 => 先把數據的空屋與餘屋比率分別清楚吧

二、房屋增值稅將倍增
=>政府還沒完全得到房市升溫的好處前,不會貿然殺雞取卵.台北市VS全台灣直轄市,當然是等全台灣直轄市房價都炒高後再來徵收,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三、通膨壓力下升息已經勢在必行
(1)提前升息 => 雖然升息是很直接打壓房市的手段,但目前的國際情勢,台灣升息又能升到哪?何況升息也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活動,短期內應該還是會以政策的方式避免房市過熱,但絕對不會打壓,因為台灣整體房市還沒達到政府預期的經濟規模.


四、合宜住宅的釋出,區域房價勢必受到影響
=> 先看蓋在哪吧....精華區房價高不是沒道理的,那是人口素質+交通+周邊生活圈完備+工作機會集中等要件彼此交會的結果.鳥不生蛋的郊區蓋個合宜住宅就要拉低精華區的房價,作夢比較快~~~^ ^

五、買不如租,租方市場強勢,以投資角度買房賺大錢時代暫時宣告終結
=> 千萬別小看華人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有土斯有財』,打個比方來說,結婚養個老婆,要買房讓她住、要賺錢讓她花,她的面貌還會隨著歲月不斷衰老,跟她結婚的目的只是想要個小孩....單就能解決生理需求與繁衍後代的角度來看,找個代理孕母或是認養孤兒來延續後代,有生理需求就去夜店搭訕或是招妓,相信一輩子下來的花費絕對遠勝於去苦追一個對象後與她安定下來的費用,還不用看她外貌逐漸衰老,問題是,正常人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嗎?買房與租房的迷思,你想想吧,想通很好,但大部分的華人還是想不通的~~尤其對女人來說,買房對她們是很重要的心理穩定因素,一輩子只靠租房過活,建議最好先跟另一半溝通清楚.


六、少子化造成人口結構劇變、人口紅利即將罄盡
先想想這些少子是當今的購屋消費主力嗎?等他們成長到有能力購房大概還要個20年的光陰,那麼現在要買房的人還要繼續觀望20年嗎?人生又有多少個20年?
七、沒有父母支持,支撐下一代的首購族已經無能為力
回答同上


八、奢侈稅的效應
=>只要投資客找人頭分月一人買一棟,兩年後陸續到期照樣每月有房賣

九、未來的實價登錄連結的實價課稅
=> 台灣與歐美房價很大的差別在台灣持有房屋後的成本低,所以房價會提高、歐美房價不高,但持有後的萬萬稅反而讓低下階層無法負擔.實價課稅只是讓台灣比照歐美模式,也許房價會降低,但房屋稅額提高,所以持有成本(購入房價+每年登記課稅)十之八九也是跟現在相去不遠說不定更貴,換湯不換藥,買得起房的不會在意、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



總結:如果是自住,任何時機都是買點,重點是挑到適合自己的格局、鄰居、生活圈.如果是投資則要留意房價租金比,租金收益越高,房屋越保值.但是要投資兼自住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這兩者本身就有衝突,先想好自己想要的,在往那方向購屋會比較實際

攸大大 wrote:
一、供需背離市場1....(恕刪)


看的人頭昏腦脹

簡單說就是叫人~趕快買

我的結論:鬼扯
提供很多觀點可以參考
對於想買房的人很有幫助
謝謝!!
攸大大 wrote:
一、供需背離市場
1.空屋率破表 => 空屋與餘屋是不同的,空屋是指沒人住,但有獨立產權的房子、餘屋則是建商蓋好還沒過戶的房子,所以空屋率只能表示不少房子雖然沒人住確有獨立產權,這有可能是人口外移的祖屋、投資屋、暫時未出租的空屋等等,不管怎麼說,只要持有人沒有變賣的念頭,都不會因為供需法則影響到市場,更何況房地產市場原本就不該用經濟學理論去衡量,它的性質比較類似股票,但由於移轉速度不似股票快速,所以漲跌時間往往也會拉的比較長,而不像股票短期內多空震盪.比起研究空屋率,建商手中的餘屋率才真正會影響到新成屋的價格.老一輩喜歡用空屋率來看空房市,實在是當初推出容積獎勵甫推出建商拼命蓋房導致手上餘屋過多後降價求售而讓房市崩盤的低迷十年讓老輩人嚇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是沒道理,但套用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不太合適,版主有空建議去查查近五年的『餘屋』數量,相信研究後就會了解為何現在台北市的預售屋建商敢漫天喊價的道理.


請問, "供需"直接從"租金"來參考, 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來房價合不合理?
如果真的供不應求的話, 房租自然就會高漲.
還是您要把"可以出租的房"和"可以買賣的房"區隔開來看?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