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認為解決民怨的最好辦法是年輕人必須拿出骨氣、志氣、勇氣

怨天尤人者難以感受正向提升的能量。
再分享一篇朋友寄來的楊總編的"遠見"
看來這本雜誌真的可以扔掉了


杜拜的啟示
遠見雜誌總編輯 楊瑪利

追溯起來,杜拜這個專題的誕生,得從我的一個朋友說起。

我有一位好朋友專門出版國小教科書,去年底她送給我一份專為國小同學編的2006年月曆。這份月曆的主要設計是向小朋友介紹台灣自製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如何繞行全世界,從外太空觀察地球。

結果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海灣,延伸出去的海上正在進行一項大工程。旁邊童言童語的解說:「太空名偵探:請問這個像仙女棒的國家,是哪裡啊?」「這個地方名字很長喔,他叫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這個人工島上有50間豪華酒店、2500棟沙灘別墅、2400棟面海大樓……。所以說,上帝造人,人造島嶼,是真有其事哪!」

當天我跟朋友聊得很熱絡,杜拜是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會做這麼有創意、但又很瘋狂的事?從那時候開始,杜拜故事就在我的心中不斷醞釀、發酵。

其實過去一年來,國外各大媒體已經經常報導杜拜。而國內媒體,對於杜拜報導也是愈來愈多,網路上更流傳著許多甜蜜的度假照片,但是絕大多數都在介紹杜拜帆船飯店。坊間傳頌的故事都是住在這個全世界最奢華、一晚要價六、七萬元以上的飯店,到底是怎樣的感覺?

但是我們認為,一個可以推出這樣頂級服務的飯店,背後一定有更驚人的故事。而且書商都已經把杜拜帶到台灣小學生的世界觀裡,台灣的媒體還能只寫寫七星級飯店的旅遊嗎?

從那時候開始,《遠見》編輯部就動員了杜拜研究小組,並在四月底組成採訪團隊,包括我、視覺總監陳之俊,以及資深撰述王一芝,出發到杜拜進行為期十天的採訪。

二十年前,杜拜也曾向台灣取經

杜拜過去十年國民生產毛額成長230%、觀光客成長一倍、國家總建設經費高達23兆新台幣……,我看到的是一個二十一世紀人類都市發展的新典範正在崛起。

對比台灣目前的困頓不前,說起來實在很慚愧,台灣到底哪一點比不上杜拜?

若 要認真說,只有一點是杜拜有,但台灣沒有的,那就是石油。外界對於杜拜也經常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杜拜就是靠石油暴富的國家,既然有錢,有什麼做不到 的?但其實杜拜的石油蘊藏量跟其他鄰近國家比起來,實在少得可憐。杜拜是在1966年第一次發現石油,但是目前杜拜總國民生產毛額,石油只占6%。

除了有那麼一點石油外,杜拜什麼都比不上台灣。

地處沙漠,終年不下雨,除了滾滾黃沙,杜拜沒有肥沃良田可耕作、沒有雨水可飲用灌溉、更沒有青山綠水…。沒有,什麼都沒有。

再談人才與教育,台灣也比杜拜好太多。姑且不論台灣有二千多萬人,而杜拜本地人才一、二十萬(不含外國來的工作者)。

台灣不但人口較多,質也比杜拜優。台灣目前有一百五十幾所大學,但是杜拜直到這幾年才開始發展高等教育,目前杜拜三十幾歲的菁英,大學都是政府送出國去讀書的,因為十幾年前杜拜還沒有大學。

再論產業發展,杜拜幾乎沒有什麼製造業,在亞洲與杜拜間穿梭的貨輪,多數是載著滿滿的物品到中東,再空著船回去。杜拜更不是一個民主社會,邦長是世襲的統治者。

教育、人才、天然資源、政治制度、產業發展、工業技術……,其實只要說得出來的,台灣真的沒有一樣比杜拜差。但是怎麼今天發展差距這麼大呢?

還有更令台灣人感到慚愧的。

杜拜人說,他們過去在摸索國家發展道路時,曾在世界各國尋找典範,而台灣在80年代還曾經是他們的學習對象。

杜拜工商總會祕書長阿布都拉赫曼就說,杜拜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丁點人口,後來發現台灣跟杜拜很像,也缺乏資源,但台灣卻能在1980年代享譽全球,並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因此杜拜官員們一度認真地向台灣取經,他本人就曾經在十幾年前來過台灣。

只可惜,二十年後的今天,變成是一團團台灣人絡繹不絕去杜拜取經。

為什麼原來在前的台灣,現在遠遠被拋在後頭?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杜拜,了解這個都市不是只有帆船飯店與棕櫚島,其背後的遠景、精神、策略、作法是什麼?

在「世界是平的」的現代世界裡,你的地理位置在哪裡、你有多少先天資源已經愈來愈不重要。重要的是遠景、創造力、想像力、執行力,杜拜的經驗除了給各界很好的參考外,更可以給陷入執政困境的台灣決策者參考。

mark0826 wrote:
如果說一個年輕人出社...(恕刪)

十分同意
講了半天以前房價多少也沒講
以前300萬月薪一萬五
現在900萬月薪兩萬二

到底誰比較好過?
民國75年經濟是有很差嗎??
老闆會放你無薪假嗎??
泡麵會比便當貴嗎??

沒存點錢還是租房子就好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金融風暴
老闆什麼時候要你走路
泡麵哪一天會比牛排貴

rgbff wrote:
在台灣的企業家每個都憂心忡忡
「台灣的未來怎麼辦?」、「我們的下一代出了什麼問題?」、「XX國的年輕人比台灣好XX倍」
所以企業要出走、
要引進外來菁英、
年輕人要努力進修、
要像這些所謂的「企業菁英」他們一樣加班加到死

可是這些雜誌卻從來不會去談
為什麼台灣的勞工在國際上的各項調查之中
都是工時最長、
高階人才最廉價、
痛苦指數最高的前幾名?
為什麼生育率會這麼低?
因為台灣男人的精蟲活動力比較差?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又是誰造成的?



太同意r大的說法了
大說數企業賺錢了
就想辦法再投資
想辦法把錢放進私人口袋
想東想西
就是不會想要幫員工加薪

房價與所得比
才是跟人民心中的幸福指數有關
當再多的經濟數字
無法與人民有共鳴時
數字就只是數字

cchiher wrote:
再分享一篇朋友寄來的...(恕刪)


只是個引文,就講一堆
結尾倒是提到『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值得一看,但是對比這個文章,內容等級應該差很多
看到各位的反應我終於了解為何01會被大陸封鎖(在大陸不能直接上01),大家把事情講的這麼白,很多事情講白了會影響政局的發展
我倒是認同總編輯所說的,尤其是看到一長串的回覆文站出來印證該觀點。
cchiher wrote:
作者:楊瑪利(總編輯)
最近我跟一位32歲年輕人閒聊。他念台成清交的學士、碩士,服完兵役後工作五年,目前每月薪水加獎金約5萬。但是他抱怨薪水不夠高、抱怨房子太貴,抱怨父母親要存退休金,經濟上無法幫忙,因此他不敢買房、更不敢結婚。聽他抱怨生不逢時,我心中感到一陣悲哀。我覺得眼前這位年輕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更缺乏勇氣。而他正是目前不少台灣年輕人的寫照。

我告訴他二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我的故事。我大他15歲,1986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第一份工作薪水1萬2000元、第二份1萬5000元、第三份1萬8000元。其實他工作五年的薪水不比我當年差。我考上大學時,父親就告訴我:「你將來的嫁妝就是大學文憑一張,還有你那一屋子的書,其他沒有了。」

工作後,我經濟完全獨立。當我買第一棟房子時,得標三個互助會才湊足頭期款,至於銀行貸款利率更是目前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的10%。因此買房子的頭幾年,每月薪水繳會錢與銀行貸款後,只剩維持基本生活。
...(恕刪)

來吐嘲一下..
"1986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第一份工作薪水1萬2000元、第二份1萬5000元、第三份1萬8000元。"
民國75年..當時專科畢業的男生薪水大約是22K..女生約18K-20K..
難不成1986年..總編一年之內已經換過3個工作?所以第三份工作還在1986年..仍是18K?

"銀行貸款利率更是目前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的10%"
我在民國76年買房..77年交屋..當時貸款利息6%..之後利息起伏..從未高過8%..何來10%之說?
但我買的房價當年300萬..現在市價約1600萬..
如果現在房價仍是300萬..就算利息10%..照買..因為多數買家會很快還清..
同一個房子假如以前就是1600萬..假設當時利息3%..當時也不能買..因為多數買家會難以還清..

難不成..讀外文的..基本算術都變差了嗎?只問利息而不問貸款總額嗎?

聽一個頭腦有問題的人..講些有的沒的..當她是講風涼話就好..
我就搞不清楚..罵年輕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更缺乏勇氣..她就爽了?
郭台銘說他1974年出來創業, 今年的不確定性是他從來沒有遇過的情況.

光靠有的沒的氣就想百毒不侵? 把大家當傻子?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