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外移最嚴重的中國來說, 調高工資後, 加上明年的保險負擔移轉給雇主的規劃, 等於聘雇一個工人需要花3200人民幣, 台商的指標公司甚至必須在每個工人身上花到將近5000人民幣, 相當於兩萬4千塊台幣,
如果台灣願意開放外勞, 增加基層人力的供給, 就有機會吸引之前外移的廠商回台灣, 當眾多廠商有意願回台灣, 政府可以根據法規來篩檢, 例如高汙染, 高耗能的就可以摒除, 至於外勞的配額則依照本勞的雇用人數, 例如每雇用三個外勞必須提供一個本地勞工的工作機會, 如果擔心外勞造成社會上的疑慮或不安, 可以採用近海特區, 或者特殊工業區的方式管理, 依照這樣的方式, 如果雇用了45萬的外勞, 就表示同時提供了15萬個台灣工作機會, 加上因為增加的就業人口需要提供的伙食, 服飾, 居住, 交通運輸, 往返機票, 薪資金融, 大概又可以增加12萬個工作機會, 如果加上因為就業狀況穩定後, 人民收入提高的同時, 產生的消費又能創造更多的機會, 考慮長遠一些, 如果可以因此形成產業鏈, 可以同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當工作機會多, 自然薪資就會上漲, 在20年前, 當時產業沒有外移情況, 遇上了第一次房地產的多頭, 在工人需求的情況下, 當時建築粗工的日薪可以到每天5000元台幣, 專業的板模師傅, 泥水師父甚至可以到8000或者一萬, 當時的新聞還傳出來有營建廠老闆為了讓工人趕工完成, 提供安非他命給工人吸食提神, 我記得當時很多學生放寒暑假, 只要不怕吃苦, 應徵這樣的粗工, 一個暑假的收入就可以負擔你整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
當有工作需求的時候, 就算你是不需要特殊技能的總機, 文書, 你的薪水都會水漲船高, 更不用說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士了
要漲薪資要提高工作需求, 就要擴大企業家數(供給), 基本工資是捨本逐末的鴕鳥作法,
同樣在供需原理底下, 想要平抑房價, 就應該擴大供給, 其中包含替代供給, 例如透過產業政策把工作機會和新增企業的優勢移往鄰近的桃園, 新竹, 基隆, 才能滿足需求, 如果供給沒辦法擴大, 甚麼奢侈稅只是讓房價越墊越高
以企業主的考量來說
yunyunhome wrote:
不對!主要是全球化的...(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