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不是房價高,是台灣普遍工資偏低

只有擴大需求, 才有可能增加工資, 我不知道台灣官員怎麼想的, 最低工資的法律根本不符合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

以台灣外移最嚴重的中國來說, 調高工資後, 加上明年的保險負擔移轉給雇主的規劃, 等於聘雇一個工人需要花3200人民幣, 台商的指標公司甚至必須在每個工人身上花到將近5000人民幣, 相當於兩萬4千塊台幣,

如果台灣願意開放外勞, 增加基層人力的供給, 就有機會吸引之前外移的廠商回台灣, 當眾多廠商有意願回台灣, 政府可以根據法規來篩檢, 例如高汙染, 高耗能的就可以摒除, 至於外勞的配額則依照本勞的雇用人數, 例如每雇用三個外勞必須提供一個本地勞工的工作機會, 如果擔心外勞造成社會上的疑慮或不安, 可以採用近海特區, 或者特殊工業區的方式管理, 依照這樣的方式, 如果雇用了45萬的外勞, 就表示同時提供了15萬個台灣工作機會, 加上因為增加的就業人口需要提供的伙食, 服飾, 居住, 交通運輸, 往返機票, 薪資金融, 大概又可以增加12萬個工作機會, 如果加上因為就業狀況穩定後, 人民收入提高的同時, 產生的消費又能創造更多的機會, 考慮長遠一些, 如果可以因此形成產業鏈, 可以同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當工作機會多, 自然薪資就會上漲, 在20年前, 當時產業沒有外移情況, 遇上了第一次房地產的多頭, 在工人需求的情況下, 當時建築粗工的日薪可以到每天5000元台幣, 專業的板模師傅, 泥水師父甚至可以到8000或者一萬, 當時的新聞還傳出來有營建廠老闆為了讓工人趕工完成, 提供安非他命給工人吸食提神, 我記得當時很多學生放寒暑假, 只要不怕吃苦, 應徵這樣的粗工, 一個暑假的收入就可以負擔你整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

當有工作需求的時候, 就算你是不需要特殊技能的總機, 文書, 你的薪水都會水漲船高, 更不用說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士了

要漲薪資要提高工作需求, 就要擴大企業家數(供給), 基本工資是捨本逐末的鴕鳥作法,

同樣在供需原理底下, 想要平抑房價, 就應該擴大供給, 其中包含替代供給, 例如透過產業政策把工作機會和新增企業的優勢移往鄰近的桃園, 新竹, 基隆, 才能滿足需求, 如果供給沒辦法擴大, 甚麼奢侈稅只是讓房價越墊越高





以企業主的考量來說
yunyunhome wrote:
不對!主要是全球化的...(恕刪)

taiwan2008 wrote:
大家都知道阿 但是 ...(恕刪)


這就是台灣的"新賤民制度"

讓房價高高在上,買了就背一輩子的房債
又不敢亂換工作,一切都是陰謀
這不就是很多大師最常提出的房價所得比嗎?
不過接下來會有很多人反駁說
"沒有不景氣, 只有不爭氣"
"台灣只要靠有錢人就可以了"
"當初聽他的話的人不知道現在要買貴多少吼?"

Nelson5 wrote:
只有擴大需求, 才有...(恕刪)


你好~ 我蠻喜歡你回的這幾篇的 ^^
真是奇怪,
為何都拿台北市舉例啊?
明明薪水不高,還在往高價地段看?
我們政府說要讓企業走出去,這樣企業才能茁壯,才能有國際競爭力.
企業要走出去,首先要有國際觀,不能自限於台灣.
所以有兩個重點:
1.民眾及企業家不要一直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這樣永遠走不出去.
2.政府應該以身做則,把大型國營事業(如中鋼 中油 台電 中華電信等)營運總部或總公司搬到國外, 不願意跟著遷移的就優退或資遣.
3.這是個人建議:台灣每年國防預算花費驚人,國防力量依舊薄弱,建議可採取:雇用傭兵及國防外包 兩種方式,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也許整個花費更少.

LingXiong wrote:
說到重點了。...(恕刪)


+1再+1

吃人頭路的悲哀

yunyunhome wrote:
不對!主要是全球化的...(恕刪)


第一次幫虎大拍拍手....

高房價、低薪資都是全球化的結果,除非鎖國、封島、海禁,那就得到低房價,以及均貧。

想像地面是鈔票鋪的大海--紙幣大海,30年前可能只有薄薄一層紙幣,現在卻是厚厚一層,以前是新台幣,現在是美金與人民幣

好吧,台灣民粹當道,只要愛台灣一切問題就解決,斷絕與大陸往來,那能斷絕美金嗎??

你的生產力跟印度、大陸或其他新興市場一樣,你拼勁不知道有沒有比大陸排前1/10(那也有1億多人)的人強,可是你期待的是比照美國、日本、歐洲的待遇與福利。

若台灣是與新興市場一樣的低生產力,成本卻靠近先進國家,那生產資本會往那邊移動?台灣工作當然越來越少。

可是對歐美熱錢(只要愛台灣不要大陸錢),台北核心區的資產可以與台灣其他地區切割,具有國際流動性,台北核心區的資產自然會出現國際盤,搞的租金報酬率拉不上來弔詭現象。

其他次級資產或鳥資產跟著比價。

高房價低薪資是全球性現象,是全球化以及歐美國家以鄰為壑的結果。

不用假道學說啥居住正義,說是居住正義不如說是買房正義,喊的人骨子裡想自己撈一筆。
否則租金這麼便宜,那有啥居住問題。

換那個黨都一樣,說能解決都是嘴砲,因為是全球化問題,不是台灣關起門來喊爽就能解決的,不要再發夢了。

台灣要解決我只想的到一個方式,大幅提高台灣的生產力,就是大幅投注研發,做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可是這樣的發展,要一步一腳印,而且受惠者一樣是這個社會的少數精英,每天在酸的酸民一樣不會是受惠者。

因為你的個性註定不會讓你加入提高生產力的行列。
民眾和政府都不應該有太多的意識, 一個政治體的形成就是依賴人民對他的期待, 政治體的目標應該是為人民追求最大的幸福, 不是過度的強調意識形態, 去做階級的仇恨和另一個政治體的爭鬥, 老實說, 以現在的國際發展, 強調民族意識, 對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當中國提出兩岸經貿特區, 我們應該爭取的是讓特區在台灣形成, 讓台灣成為特區的中心, 不應該因為畏懼被矮化, 而讓產業往廈門, 平潭, 福州移動, 反而造成產業的外移

至於有提說日本和韓國並沒有外勞幫傭的狀況, 首先是人民個性使然 (重視隱私, 不容易接受外人或者不同語言的人), 另外則是權利和利益的分配造成,

以日本來說, 日本因為少子化早就看出他未來會因為勞動人口的減少, 除了造成未來退休金制度的破產, 還會短缺千萬以上的看護人口, 或者會造成真實有勞動力的人卻因為必須看護自己的幼年子女或者老人而不得不辭去工作,造成有較高產值的勞動力減少, 還有過多的老年人口也造成醫療人員的短缺, 所以日本在和菲律賓簽訂的FAT裡面就提到要從菲律賓引進照護醫師和看護人員, 但是和所有國家的醫師團體一樣, 如同台灣波蘭醫師的問題, 這個在經濟產業省為了突破老年化社會困境的第一步做法, 到了厚生省(如同台灣的衛生署, 和台灣一樣, 一般來說厚生省的長官都是醫療體系出身)就因為擔心影響醫療人員的收入和工作, 被加上了嚴格的但書, 要求只開放250人, 而且必須先通過日文考試, 造成提案的名不符實,至今仍然無法落實

而且在日本,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基層勞動力不足, 照護人員不足, 醫療人員不足, 但是只要提到開放外籍勞工, 就會在議會裡面被撻伐, 就會有醫生團體抗議, 或者工會組織被動員, 說是不愛國, 這一點, 和台灣倒是挺相像的, 如果有看過木村拓哉的電視劇change, 有一幕描寫病童急症就醫被多家醫院拒收,迫使身為首相的他在國會裏增加兒童醫療預算, 就知道其實日本目前的幼兒和老年疾病的醫生短缺的非常嚴重, 但是就算是電視劇都不敢提出擴大供給的作法(引進外籍醫師), 只能姑息的說要提高兒童醫療預算, 到底來說, 台灣的社會是承襲日本, 醫師這個行業除了社會地位, 在政治上往往都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MICHAELCUB81 wrote:
我們政府說要讓企業走...(恕刪)
cashmax wrote:
第一次幫虎大拍拍手....(恕刪)


這樣的因果關係好像不太對,...

這幾年,誰要投資?誰要開公司?

反正只要買房等漲,還可以槓桿操作,本輕利重,何樂而不為?

沒有投資,怎麼會有就業?更不要說薪資的上漲。

乾脆大家都來炒房,反正出事大家一起爆,怕甚麼?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