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看不懂的商業行為---


DennisCP wrote:
地越來越少,人卻越來越多


地應該不會變少吧?
以現在少子化的情況來說,
人應該也不是越來越多吧?
北縣市對於房子的需求,應該很難消退

就算少子化+奢侈稅+對陸客設限這些負面因子考量進去

問問北部人,誰不想買房子置產

只是口袋深度與價位的問題而已


所以我覺得目前狀態

是供給看起來不少,但潛在需求更大

有筆有劍有肝膽 亦狂亦俠亦溫文

rock67 wrote:
小弟從事買賣業很多年...(恕刪)


房價的考量不單單是本身價值..還包含周邊建設.交通.還有區域取代性.

例如:捷運.購物中心.最重要的取代性.

而取代性就是例如:很多人想買台北市.但假設覺得房價太貴.就選擇過一座橋買中和市.
那中和的的房價就幾乎低於台北.但高過於其他離台北更遠的地方.

再來就是保值.一般的台灣人都是把房子看成長期資產.因為台灣幾乎都是水泥房.(外國很多木造別墅)
所以要看到房價波動不能只看幾年.(漲的例外)因為每個人都想賺錢.有機會就漲.有建設就漲.
像是要等降價.就要很久.也許因為房子放著也不會壞.(造成空屋率高)

如果全台人口2300萬.在大家都開始不想生之後.要看到人口變化的成果.至少要好幾十年.
假設2個人結婚只生一個.再假設每個人30歲結婚生子.壽命90歲.那要多久才能減少人口數??
所以房價不能把它當成一般商品看
sc945 wrote:
如果想法和你不同就算是詭辯,那我真的沒什麼好說的...


我贊成SC945的說法,如果說他是詭辯,是因為你把名畫和普通畫混在一起。
名畫可以賣到上億,因為它的定位是藝術品,普通畫幾百元便宜賣,因為它的定位只是日常生活用品。

明明是同一張蒙娜麗莎,博物館裡的那張和路邊地攤賣的那張複製品就是不一樣。
老實說非專家還分不出哪張是真品,但價格可以差那麼多。
對拿來裝飾的人看起來還不是都一樣?但是對拿來"炫耀"和"投資"的人就差很多囉~


你覺得現在非精華區卻賣的超貴的房子,都是用哪種心態在賣?
這些房子的宣傳是在拼氣派,還是在拼CP值高?
建材用料是拼外觀華麗有面子,還是在拼紮實好用又耐久可靠?

如果是當藝術品賣,人家當然可以撐著等有眼光的人來"投資"。
人家有說過他是當日用生活必需品在賣嗎?

看建案的風格就知道,你去看的房子是哪一種。


什麼?你說市場上只有藝術品商人沒有生活必需品商人?
拜託,哪有那麼多人要買藝術品。

什麼?市場上99%的顧客都最少抱著半投資的心態在買的?沒幾個人當日用消耗品在買?

那日用品商人當然活不下去。

日常生活必需品,真的不夠的時候政府會提供。沒權力要求他們商人一定要提供吧?


市場主流顧客群的口味決定一切。有怎樣品位的顧客,就有怎樣的市場。其他政府法令、景氣等等的影響都是治標不治本,難以長時間改變局勢。

無謂虛坪氣派公設多的比較好賣,市場上就越來越充斥這類商品。
有一天就只剩下這種商品可買。

就跟立法委員的品質一樣,什麼樣的人民選出什麼樣的立委。

你可以說這不是你個人的責任,但你無法否認你居住的環境就是這樣的品味佔主流。
不爽可以換個環境。也只能這麼做,不然,就硬吞下去吧,或是等政府提供你要的產品。


一堆人提什麼地越來越少,什麼少子化,那些只跟生活必需品市場有關,跟藝術品市場無關。
投資藝術品的人除非急缺現金,不然越放越值錢耶。管你生活必需品市場變大還變小?

那你覺得不管是建商還是前一手屋主,把自己房子當生活必需品不跟你談日後投資價值來賣的人有幾個?
不談日後投資價值,真正當生活必需品來賣的,表示是買了保證必跌的商品,有幾個人會買?你會買嗎?

你若只想買保證持續跌價的房子,那我承認你有資格喊房屋只是生活必需品。

那你可以去看無土地權狀的地上權物件。
rock67 wrote:
小弟從事買賣業很多年...(恕刪)


許多很少人買的東西還是貴到一個不行,例如leica、借過,越多人買的東西反而能以量制價,不然也不會有團購這種事,這點就與你所認知的通則相反,所以-「越多人買的東西越貴,越少人買的東西越便宜」並不適合所有事,我也不大認同。

倒是,奢侈稅上路之後屋價反而升高,有一說法是因為賣家要把費用轉嫁到買家,消極的解釋也就是將對政策的不滿報復在買家身上。至於是不是如此,我相信市場機制自然會呈現結果,如果沒有需求賣家也演不起來。

房市絕不是單純只決定在空屋率、使用率,堅持這點的人應該很難跳脫出這個框架,自然也就不能理解房市,影響價格的實在有太多因素了,講個最白的,當有人抱著錢、深怕晚了一步,遇見該死的高房價、而盡早趁低入手同時,也馬上多了一個、造就這件該死事件的該死身分。
p.s:劉x的「過站不停的公車」小故事倒是還算蠻能詮釋這點。

當然,猴子洗腦也是原因之一,而那些名正言順的周邊硬體建設就更不用說了。

不要再以為可恨的都是投資客,那些令投資客中槍、卻躲在投資客背後的自住客,從某個角度看還比純投資客更可惡哪!聰明與白痴還有一線之隔,投資/自住客是沒有界線的阿!


alexlee650129 wrote:
地應該不會變少吧?
以現在少子化的情況來說,
人應該也不是越來越多吧?



老兄...地不變少難不成變多?

一直蓋房子地從那來?台北市會越長越大嗎?



人? 去看台灣人口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我讀書時是2千萬 現在變2300萬

300萬人的數量是很可怕的!!

少子化.......老爸老媽都還沒死人怎會變少
kevin2100 wrote:
老兄...地不變少難不成變多?

一直蓋房子地從那來?台北市會越長越大嗎?


看東京就知道,地真的會變多...@0@
從三百年前江戶時代初期就開始瘋狂填海填到現在還在填,土地不斷變多中。
以前上野和皇居都在海邊,現在離海多遠啊~

往內陸方向則是真的越長越大,現在的東京都面積就好比包含了台北到新竹範圍那麼大
北京和上海、重慶也是越長越大,現在在重慶市區高速道路上直線飆車三個小時還在重慶市區裡面。
所以陸客來台北市玩可以毫不在乎的特地跑去台中吃頓飯再回來,人家覺得很近...這是真的。
(看來我們的確很島民心態,不過這是好是壞很難說)

你敢保證不會有新北市和台北市合併通通叫台北市的一天?

以前木柵南港好像也不屬於台北市,台北市真的會長大,已經比以前大多了,將來還會更大~XD


好啦,我知道我在挑你語病。笑一笑就好了。=w=
rock67 wrote:
小弟從事買賣業很多年...(恕刪)

這道理應該很容易理解吧 因為很多人買房地產 是當做投資商品的眼光看待
即使是自住客也一樣 這根一般消費型商品是不同的

所以說在買房的時候 他後市會不會再漲 還是會不會跌 就絕對會影響到購買者的意向
普通消費型商品的賣方 東西多了 就會想要降價求售 薄利多銷

但房地產賣方如果降價賣了:市場行情就會連帶開始往下走
試問你是買方 你會在行情正往下走的時間點 決定下手去買嗎?
當然不會 一定會想再等更便宜 這一等又會等到開始漲價時才會買
總而言之 房子這種東西 是漲價時才有人買 跌價時沒人買的

如果市場上多數能賣的房子流動商品 多數是在大戶手裡 而不是在散戶手裡
大戶跟散戶的性格差異性就會出來了 只有散戶會追高殺低 大戶會能撐就撐著了
因為大戶賣方如果降價 對他根本就沒有好處 1.降價賺的少 2.降價客人反而不敢買了
如果薄利不能多銷 那又何必薄利 就繼續貴貴的賣好了
貴貴的賣還不夠 還要作新聞 越喊越高

當行情背離基本面(供需)時 大戶當然還是要閉著眼睛繼續往上頂這個泡泡
反正大家一起頂 這個泡泡短時間內就不會破 反正大到不能倒
要倒全部大家一起承受 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哈哈哈

只要利率不調升 弄再多皮毛稅都是表面功夫

kevin2100 wrote:
樓主漏算了一個東西房...(恕刪)

其實地不算是太大的問題
把低密度的剷掉 都更成 高密度的
地一樣 房子就變多了

應該重點在於 多數房產持有者不缺錢 所以不惜售
因為仲介一直說: 還會再漲, 不要急著賣
我恨死仲介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