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View wrote:這對還沒買屋的消費者...(恕刪) 這政府滑頭的很.如果不能登記,當然就不能計價, 所以最後給個可以登記,不能計價.以後建商反應成本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有登記,有建造成本,就給你灌下去了,你還不是得吞下去? 很外行的問題,權狀都分土地房屋了,不是?為什麼不分開記價?不是要透明嗎?
其實也沒有砍價的空間,建商會說是以"建造執照發下日期"為主,儘管現在買還是不適用這套法案,除非是五月一號以後才發下建造日期的新建案才適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把錢放在實際坪數裡一樣換湯不換藥。而且朝令夕改,對於已經買房子的民眾來講何其無辜,投資客一樣沒影響,反正口袋很深,苦的是好不容易存了一筆換屋錢的小民眾,之前買的雨遮現在又不能拿來賣,臉都要綠了。如果吳揆真的再來一個法案說公共空間不能算錢,那請問之前買房的小民眾何所適從阿??!!要選舉了才來推這樣的法案,這兩年買房子的民眾或這兩年想換屋賣房的民眾該怎麼辦??!!icewalker wrote:這樣看來有一陣子是二...(恕刪)
對建商建案來說,沒什麼影響建案銷售時開價都是總價,不過就平均單價除給你看的時候比較高一些。(習慣性用大量雨遮灌面積的建商比較容易被看出來偏貴就是)然後,預售屋成交的平均單價提高了所以中古屋的售價可能會再推高...其實差不多,到中古屋也貴到沒人買的起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b
我猜建商的因應方案不外以下兩項:1) 扣掉雨遮費用, 總價不變, 轉嫁到其他單坪價格 ... 不過與底下(2)項相比會少了些價格上的競爭力2) 既然雨遮不能算錢, 建商索性就不蓋雨遮了 (法規應該沒有強制建物非要雨遮不可, 不能掙錢建商幹嘛要蓋?) 沒了雨遮衍生出的問題: . 回到以前舊大樓的時代,少了綠建築遮陰概念, 同時一下雨就因窗戶飄雨滲水而不敢開窗 . 為解決上述問題, 住戶礙於現實需要, 又會開始裝設各式各樣採光罩(有些行業因此獲利), 建築外觀慘不忍睹--> 建議配套措施: 建築法規需明定提供一定比例的雨遮 & 同時建商對此部分不得計價 ... 兼顧實用性及避免灌水
作雨遮需要多少錢?雨遮屋簷不計價 才能知道比較準確的單坪價位.不然灌水後說每坪多便宜但是實際上能用的面積單價一點都沒便宜甚至更貴這只是在催眠自己而已吧建商如果說因為有雨遮 所以要多一些錢是可以接受但是跟每坪單價是沒有關係的
預售下訂的,現在每個案子都一圈雨遮,恐引發部份購屋人與建商爭議sol:立刻調高售價5%,平息已購客戶問題,卻造成價格就地起漲,未銷售戶急凍即將交屋的,雨遮計價購買,勢必造成交屋糾紛,大家來番(音:歡)sol:若有新成屋餘屋,立刻調高售價,算出售價差別,以利交屋sol:部份客戶一定來番(音:歡)到底,建商恐怕將啟動買回機制中古屋市場,有雨遮物件有限,現避開爭議物件即可總結:就是拉價錢,但是Q1-2消費者能否接受,端看市場環境機制不過政府打房手段不斷,套房貸款3%起跳,掐緊土建融6成,第2戶降6成,雨遮不計價,確實也不能說沒在作事可是卻肥了金控政府幫你管風險,連日盛金都3個月年終,合庫獲利破百億......都是大家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