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 wrote:3) 不是只有上千萬...(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冒犯到你! 不過小弟自己也有房子在那,講的就是說那理房價並不像台北市這麼高!但為什麼大家就是寧死也要擠進台北市呢? 這部分實在令人費解!
iscyber wrote:說真的耶! 小弟每年...(恕刪) 原來大大是電子業的受益者那大大就少吠幾聲比較好==================現在的年青年不比你那個年代出社會還要多機會不要說現在的年青人不努力現在年青人要面對台灣的無良老闆跟動不動就恐嚇要移到對面的大公司你說台灣的工作機會有多少============================至於你是在對面工作 還接受台灣政府的退稅那你更沒有立場在那邊吠~!!!
周董管你媽媽嫁給誰 wrote:原來大大是電子業的受...(恕刪) 這位大哥你可能誤會了! 小弟不是什麼電子業的受益者!小弟的薪水也是台灣公司發薪水~ 所以不知道是誰在吠~~我說的退稅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扣抵率操作股票而已! 而恰巧你所說的電子業扣抵率一向都不怎樣~而政府給我退稅~是合情、合理、合法(所得稅法中的的股東權益說的很明確)~我不知道哪裡有問題!我該感謝的應該是石化、通路、鋼鐵這些產業吧~ 真是不知所謂!! 不懂裝懂,電子業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真是有同感, 我中午一個便當70元就可以解決, 一隻treo 650用了五年, 新買手機是幾千元的雙卡雙待 , 但天天喊窮的20幾歲的業務助理光是每天那杯咖啡就超過100元, 手裡拿的可是兩萬多的iphone 3GS, 我看她手機還很新, 但是卻已經去排隊iphone 4預購了對了, 我有繳稅給政府, 而且還不少, 不知道可不可以吠?jonny2008 wrote:常見錯誤投資:1. ...(恕刪)
開版的大大如果比較過近十年來兩岸的薪資消長, 相信對台灣的年輕人就不會如此苛刻了...大陸近十年來的房價跟薪資都在起飛, 年輕人當然很容易看到機會, 而台灣則是房價在起飛, 而薪資卻不斷下滑, 手上沒有資源只有勞動力的年輕人自然會有看不到未來的感慨, 這是極為正常的事...台灣社會的狀況, 再惡化下去將會由"階級矛盾" 進入到 "世代矛盾" , 以往社會的矛盾常常來自不同階級間的利益衝突, 老闆多拿一些, 員工的就得少分一點之類的, 可是當政府的眼光因民主選舉的考量而不斷的短淺化, 政策的制定永遠只在討好 "現在手頭上有選票的人" 之後, "階級矛盾" 便將慢慢惡化成 "世代矛盾", 中老年世代不斷的藉由立法等等的手段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例如白領階層優渥的薪資及退休金, 低稅負, 好的社會福利, 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造就短期的經濟榮景(泡沫), 以及靠舉債而來的種種公共建設等等, 尚未進入社會的世代權益則完全的被忽視, 例如完全不動甚至下滑的起薪, 無人真心理會的少子化問題, 不斷高漲的國家債務, 及資產泡沫化之後對後進社會者的壓迫等等...而其中不動產價格的飆漲對照完全不為所動甚至還是倒退的年輕人薪資, 更是 "世代矛盾" 的一種重要現象, 要比資產炒做, 什麼樣的人手上有較多的籌碼呢?? 當然是中老年人, 因為一來他們年輕時碰上經濟起飛的年代, 二來他們在社會上經營的久了, 手頭上的存款及不動產自然非年輕人可比; 更有甚者其中不少人小孩已經長大, 人生義務已了, 負擔變輕; 而年輕人初入社會, 大多數人除了勞動力外便一無所有, 育兒等等的家庭義務尚在吃重的階段, 原本政府是要靠稅收及保障工資等等的手段來平衡兩個世代間的差異, 可是看來政府已經棄守這樣的義務與責任, 於是形成中老年世代透過手頭上快速增值的房地產來壓榨年輕世代, 而政府立法保障的退休金及種種中老年人的社會福利, 又再轉變成他們手頭上過剩的資金再投入房地產炒作, 更進一步墊高資產價格, 而很難想像的是, 他們最終能夠獲利的來源, 竟是只有勞動力及被壓低到不行的薪資的年輕人, 只因為他們要成家絕對有住的需求, 而政府能幫到年輕人的呢?? 只有可笑的低利貸款, 而這正是房地產價格飆漲的原兇之一, 無異是要年輕人心甘情願的把犛往自己頭上套, 為上一個世代來作牛作馬...大前研一在其所著 "低 IQ 時代" 一書中曾經提到日本的一種社會現像, 大意是現在 40-60 歲階層的人,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 要結婚時面對準岳父提問 "你能讓我的女兒過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嗎??" 大部份當時的年輕人都能理直氣壯的回答 "當然可以, 請您安心的將令嬡交給我", 因為那樣的時代提供那樣的條件, GDP 高度成長, 老一輩生活艱苦, 而年輕一輩相較之下則處處是機會, 很容易就 "比以前過得好", 所以年輕人躊躇滿志; 而這個世代的日本年輕人呢?? 在女方家長天價的市區住宅及進口汽車面前, 領著微薄薪資甚至是派遣工作的日本年輕人, 已完全不復其父執輩的雄心壯志, 孰令致之?? 恐怕不能完全怪年輕人不爭氣吧...說個題外話: 日本的現況是, 老年人手頭上什麼東西最多, 那些東西就會變得不值錢!! 例如存款已經負利率很久了, 房地產也連續下滑不知道多少年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東西老年人的手頭上最多, 而老年人都想靠這些東西獲利來養老, 而套 "利" 的對象最終就是具生產力的年輕人, 而日本少子化的問題已經很久了, 不足的年輕生產力無法供養這麼龐大的 "養老" 需求, 於是便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 台灣早晚也要走上這一條路吧...
ckf2327 wrote:花五年的時間薪水可以成長5倍以上 我工作10年了前5年60萬->100萬後5年,,原地踏步走~~我2003年結婚,現在後悔先生小孩,而不是先買房.如果我2003年買房的話,現在賣掉,至少賺1000萬吧!養父母,養老婆,養3個兒子,養自己,養車子,我是月光族,年光族..在台北,住父母家.我不打算買房了,幾年後,去桃園買房就好了..PS1.2003年,台北內湖舊公寓一坪16~18萬,現在同地段開價30~50萬..舊公寓哦~~PS2.勞健保,一年7萬(5口),所得繳一年6萬.
大大真是利害......這個方法我也有試過....但是後來還是受不了股票高風險高利潤的誘惑去買波動叫大的股票了有人只是聽到不繳稅就硬要給人戴上一個大帽子...這樣也未免太偏激了一點股票可以扣稅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問題是跟你說你也買來放嗎??沒錢自己想辦法.....沒辦法就乖乖繳稅......不然不要工作就可以不用繳稅了....大家都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應該沒有人有權利叫人不要吠吧....
其實為什麼一定要在台北買上千萬的房子10幾坪的小套房,一家4口也很夠了買三峽 林口等...低房價區段的法拍屋或是中古屋也才幾百萬吧!如果還是覺得房價太高可以買桃園或是宜蘭的房子房價更低雖然上下班要一段車程不太方便但是只要近高速公路也只不過多半個多小時對於新鮮人來說,一開始不要妄想上千萬的房子,那些多半是準備退休的人買的只要有個溫暖的家就好,畢竟多半時間都在工作家是提供你休息的地方,買再大用不到也是浪費小弟只是訴說一下我的想法,若有得罪,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