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的新聞,據說我們的銀行正面臨前所未見的衝擊,他們有分好年跟壞年,今年的好年是前所未見的,什麼是好年呢?不如先說說壞年,壞年就是像金融風暴或是sars那個時候,投資氣氛差的要命,這時候肯出手進行投資的人,是萬中選一的好客戶,幾乎不用擔心他繳不出錢來,這叫做壞年;而好年呢,就是像現在,投資氣氛超濃厚,銀行必須擔心他有沒有繳款能力等等考慮事項,就像是股票炒到魚翅拌飯的年代,還有個更不利的消息,銀行的存款準備率還是什麼率的,只剩下1%的衝擊承受能力,而我們的銀行呢,對土建融資還是不設限,拼命借錢給建商,對於台灣來說,就是不要遇到意外,不然就等著走日本的舊路,看樣子該考慮拿點錢買黃金了
萬般投資( 機 ) 皆為賣 ( 賺價差 ) !既有買賣 ~ 終就會有 " 最後一隻老鼠 " 出現 (市場不會天天在過年的)以你我身邊最常聽說的投資(機)行為 ~ 股市、房市股票漲跌 ~ 似乎社會怨念不會像房市那麼高漲 ( 那是為啥呢 ? 我想答案不難理解 )房價問題 : 絕非單純市場經濟問題,牽扯的更公共政策 ( 稅制、貧富差距、民生消費 ... )如果政府放任不管 ~ 當最後一隻老鼠出現時,類似美國房地美、房利美(次貸風暴) 爆發 !現在高唱政府不該管太多的人 ~ 到時又會是哪種說法 ?
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未來的趨勢是人口往都市集中, 聯合國的《世界都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報告》早前已經發表。全球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一半,達35億, 這是一個趨勢, 對台灣來說更尤其是, 因應財政預算和政府資源的考量, 台灣更有可能會以這種點線面的方式的人口都市化的方向進行, 也就是以台北地區, 會以台北市為中心點, 然後都市化周邊如板橋, 中和, 永和, 新莊, 的線性擴散都市化的效果, 接著連接成一個面擴大原來的都市面積, 因為都市化的效果可以讓預算的使用效率達到極致, 例如同樣一條道路, 都市的運載量一定大於鄉村, 同樣的公共建設在都市裡面的使用也會比鄉村更具效益, 如果未來配合所謂BOT, 其成本的回收時間, 甚至可以達到獲利的時間也會比鄉村快也因為這樣的考量, 未來的土地是越靠近都市地區的越稀少, 價錢也越高, 建商只能沿著發展線去尋求土地, 而非都市化的地區價格只會越來越低, 這個和ECAF沒有關係, 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因為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 在一個高負債的狀況下, 很難要求政府再為一個只有五百戶的地方維修一條20公里的道路, 或者為了五個小朋友的地方興建或維持一個國小,另外關於農業的政策, 我舉中國大陸來做例子, 中國這幾年已經不再是小區小農的農業耕作方式, 為了提高糧食和農作物的產業和降低生產成本, 他們開始學習美國所謂大面積的農場的方式, 也就是開放農民可以自由出租自己的土地, 讓農產公司包地包耕包產包銷, 農民可以透過合約收租的方式, 在合約的保障下, 甚至可以不用再擔心天災的損失, 農產公司則透過機械化機具, 排程耕種, 作物規劃, 產銷一體的方式讓成本降低, 收益最大化, 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地區的麥田透過公司方式的經營後, 收益和產量都超過之前的50%, 這樣的方式也刺激多餘農村人口在每年有地租收入的同時也往工業化都市找其他的工作機會,更加速都市化人口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