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110475 wrote:買房子只要價格可以接...(恕刪) 全世界的首都或是大城市都有土地越來越少的問題就算不拿房價慘跌的美國當例子鄰近的日本東京和大阪,土地供不應求情形比台灣嚴重更多倍(日本嚴格管制容積率也是原因之一)1991年的日本東京住宅區地價為1983年的2.87倍1992年泡沫經濟造成東京和大阪大跌超過三年以上再講到台灣好了台中火車站周圍,台南火車站周圍這些地方可能20年前就沒什麼空地了請問這些地方有漲價嘛?不會漲的原因很簡單,那邊人口沒有再增加了其實長期來說房價或許會漲,問題出在有沒有漲過頭?土地越來越少沒錯可是都市更新的速度和人口增加的速度有沒有達到平衡點?台北縣和台北市近十年來人口增加速率大概都是一年1%而且有緩慢下降的趨勢更不要說台灣嬰兒出生率近十年一直都維持在低檔台北市就算房價最高的大安區,30年以上的公寓還是佔了很大的比例這些都是可以都市更新的土地,都會造成總體戶數的上昇假如台北人口不再增加,甚至越來越少,請問房價上昇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我覺得房價還會修正?因為前幾年房子蓋的戶數增加比人口的成長多太多了房價我個人覺得會修正到人口成長跟上來.....所以我不同意土地越少所以房價就一定會上漲的理論
8成自有住宅率是怎麼計算的?我台北的同事,很多都是一家4口(父母和兩個孩子)…民國60年左右,當時結婚時買第1間,工作10年後買第2間,民國90年時兒子結婚前又買一間,年輕夫妻在沒有房貸壓力下,薪水存個5年決定自己貸款再買一間。所以5個人名下有4間房子,算起來是8成自有住宅率?
Carter0625 wrote:普羅大眾指的是自有住...(恕刪) 大多數人的一生, 都有結婚成家換屋, 生子換屋, 退休換屋, 甚至有人生病行動不便也有換屋需求,難不成這些大多數人不算是普羅大眾?張教授最中肯的一句話:房子是給人住的,投資客炒來炒去, 最終總是要有個買主是買來住的,希望大家別當投資客的最後一棒.
wynn0922 wrote:台北市就算房價最高的大安區,30年以上的公寓還是佔了很大的比例這些都是可以都市更新的土地,都會造成總體戶數的上昇假如台北人口不再增加,甚至越來越少,請問房價上昇的理由是什麼?...(恕刪) 據個人觀察,大安區30年以上公寓不只佔「很大」比例,以住宅來說甚至是「絕大部分」,幹道兩旁林立的大樓大部分都是商用.......都更是可提高新住宅供給量,問題是都更整合困難,即使整合了10幾年終於開工興建了,完工之後新住宅戶數不見得比拆除的舊公寓多......因為容積限制、新的建築法規、大坪數是市場主流.......新生人口越來越少,支撐台北市房價的力道在哪?個人也曾為此感到納悶,仔細觀察之後心得如下:1. 可建土地越來越少,這大家都知道。2. 舊公寓屋齡偏高,生活品質逐漸惡化,都更整合不易。3. 良好管理的需求,居家安全要求越來越高。4. 台北市人口職業多元化,大小企業老闆、經理人、外商主管、三師、藝人、在地地主、政治人物.....5. 看好需求的投資客們.......以上只是將個人的觀察寫出來,並不是一味為建商做多(事實上個人也沒能力),最後發展會如何?這就看市場的走向囉....畢竟市場反應才是最正確的。
jackie10 wrote:難不成這些大多數人不算是普羅大眾? 可是大多數的人都買房子了阿~不是嗎?我只是好奇~大多數是怎麼認定??數據,感覺, 有人出來鬧..還是其他有公信力的東西??認同你說的~房子是給人住的~沒人只能給阿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