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woo555 wrote:
所以大大認為跌倒合理價41w大部分的人就都買的起了?
如果台北市的房子平均房價是41萬
統計數字告訴我
至少設籍台北市的大部分家庭不難找到合理且負擔的起的房子
不要跟我說啥22k魯蛇要買房的老調
現在台北市的房價是220k都買不起
dqmj2 wrote:
30歲適婚男女平均薪資有到45K? 就算一個普考通過若沒有再升等考試, 靠著年資慢慢加薪的一般公務員都很不一定能達成, 更何況一般的上班族?
台灣有非常多的受薪勞工就算到四十歲都還很多人每個月連 40K 都不到, 所以合理房價要在600萬上下, 不然整個生活都被房貸給綁住了!
yawoo555 wrote:
所以大大認為跌倒合理價41w大部分的人就都買的起了?
黑羽斷翼 wrote:
我問你這問題的主因是。。
除了台北和新北外??
台灣那裡沒有達到這標準??
風間 真 wrote:
當你面臨大量資訊的時候,你必須自己去判斷,什麼訊息才有真正的參考價值。
如果這個區域只有一戶房屋成交,這個成交價是不是唯一的參考?
就算你覺得成交價很貴,你有其他的參考指標嗎?
沒有,你只能相信它,它就是行情。
如果有很多很多戶房屋成交,那就會有很多成交價,你會用那一個當作參考指標?
最貴的那一個?還是最便宜那一個?
相信你二個都不會選,你大概會選最多數的。
最貴的那一個,可能是炒作出來的,不具參考價值,
最便宜那一個,可能是人情價或親屬間買賣,同樣不具參考價值。
這個最多數的成交價,不就是行情?這個行情不也是成交價?
現在成交量低,不就是因為屋主不願意賣?
屋主不願意賣,你能逼他賣嗎?
也許屋主想找盤子,那也要找得到才行啊。
如果今天屋主急須現金,降價賣了,這個較低的成交價是不是就成為新的行情?
一個、二個低成交價也許不足採認,很多屋主都降價賣房的話,
這個低價行情是不是就確定了?
沒人在玩文字遊戲,我只是用比較客觀的角度分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