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to999 wrote:
所以結論是德國電費比台灣便宜 ? 還是 ?
已經討論那麼長沒想到,沒看懂嗎?
德國電費也是一種政府稅收,電費比台灣高是一定。
但德國工業用電貴不到哪去。
德國低收入與弱勢等全部都有補助,
德國電費補貼到綠能、或家中使用綠能設備也有補助、也可賣電回去給電廠。
因他們有計畫使用綠能能源,德國很早就開發太陽能與風能等產業並非只有核能一途。
所以他們可以在世界綠能產業是佔率高。
台灣很多太陽能設備的生產線是跟德國買的。
太陽能與風能設備都可日後再回收重製
核電場如果裝置好發電幾十年就要廢場,土地也無法再利用,
更不用說運作時間產生的核能廢料與廢棄物都要花少萬年等級儲存空間與人力、物力成本避免污染環境。
目前發電成本低是用原料價格是換算,但是廠房與日後維護成本都是一筆大錢.
伯爵紅茶 wrote:
已經討論那麼長沒想到...(恕刪)
關於核電廠除役後,土地能否繼續使用,到底有沒有結論?
之前看到的專題,我記得節目裡丹麥是把某些水泥整個挖走,因為有輻射污染的問題,但是整個電廠本身還是能夠做別的用途持續使用?
lulalla wrote:
其實這個不能這樣算,...(恕刪)
我知道你說的
所以才可怕...進口量過多了...
我身邊 做出口的 絕大多數都賺到錢...
做內需的 幾乎都是彼此消耗.... 當然也是有賺到錢的 是相對少數
針對服務業經濟學家認為,國內消費占GDP六成,市場已趨飽和,一家餐廳生意興隆,另一家就可能退出
真正創造GDP成長的並非是出口,而是出口減去進口後的「淨出口」。
所以,台灣雖然出口占GDP的7成,但因進口也占GDP的5成多,
導致淨出口占GDP比率事實上不到10%,GDP的其他9成多其實是由內需組成,
包括民間消費占60%,民間投資約1成多,以及政府支出占另外的1成多。
占比百分之90幾的內需,反而停滯不前或甚至倒退。
-----------------------------------
我自己也是小小量進口原料
委託加工後 再出口到東南亞
東南亞再加工後 再賣到歐美去
WIKI這段話 就跟我自己和我朋友很類似
對外的貿易是中華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
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中華民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
現在則是長期依賴中國大陸的人才與市場,在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
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
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期中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地的國家。
貿易總值:571,6億(含復運資料)(2012年)
貿易輸出:301,1億(出口+復出口)(2012年)
貿易輸入:270,4億(進口+復進口)(2012年)
-------------------
另外我很好奇一個數據
台灣 購買力平價(PPP)/每個人 38486美元(2012年)
這是怎麼回事?? 怎麼會這麼高~難怪彭淮南說 台灣PPP亞洲第一
購買力平價指數(PPP)定期由世銀的國際比較計畫(ICP)調查編製而成,
2005年納入146國,155個項目群(內含1,000多項產品及服務價格),
2011年擴大至200多國,1,600項產品及服務。
台灣2013年幸福指數之所以優於日、韓,是因為人身安全、所得與財富、
工作與收入這三個領域名列前茅
,在受評比的37國裡分居第3、第4、第10。台灣人身安全排名佳,無人異議,
但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居然領先美、歐許多富國,
乍看確實讓人驚訝,這也是外界質疑幸福指數的主因。
主計總處算錯了嗎?並沒有。所得與財富這一領域係以每人可支配所得、
每人金融性財富進行評分,而依OECD定義,
這兩項指標皆須以購買力平價指數(PPP)取代匯率折算,
台灣由於物價較低,折算後增加六成,兩領域的排名因而大幅向前推進。
什麼是PPP?簡單說就是在美國用1美元買到的東西,
在他國消費時所需支付的當地貨幣數量,
例如2012年在美國花1美元買到的東西,相同的東西在日本要花102.8日圓、
在台灣要花15.5台幣、在南韓要花806.8韓元,這三項數字即是這三個國家的PPP。
'長期以來,我們已慣於使用匯率折算,幸福指數以PPP取代匯率,
旨在了解各國民眾的真實購買力。事實上,匯率換算出來的數字有時只是鏡花水月,
以瑞士為例,由於當地物價是台灣的3.3倍,一位在瑞士享有台灣部長級薪水的人(月領6,000瑞士法郎,依匯率折成6,400美元,相當於19萬元台幣),其購買力與台灣月領5.5萬元者,相去不遠。
再如2012年日本的物價是台灣的2.5倍,韓國是台灣的1.4倍,美國是台灣的1.9倍,
用匯率換算,他們贏台灣,但改以PPP折算則情勢完全改觀。
我們以IMF公布的每人GDP為例,2012年以匯率計算,台灣20,328美元,低於南韓23,112美元、日本46,735美元,但以PPP計算,台灣升至38,749美元,不但高於南韓32,272美元,也超越日本的36,265美元。
此次我國的幸福指數以2010年民間消費PPP 19.234折算,使得每人金融性財富由6.5萬美元升至10.7萬美元,全時受僱者年收入也由2.4萬美元增至4.0萬美元,排名因而優於預期。此非僅是OECD的定義使然,也有學理上的意義,由此可知,近日外界許多的揶揄議論,實有欠公允。
這段我看不太懂? 眉角在哪???
伯爵紅茶 wrote:
德國 天氣跟台灣不同...(恕刪)
吵每個個案用電量多少根本沒意義。我也不想說一堆年輕的留學生根本是生活白痴。
要知道你在台灣用電的習慣,在德國要付多少錢,直接到他們電力公司網站去算就知道了。
某家電力公司網站
第一欄隨便填個德國郵遞區號
第二欄填個你家每年用幾度電
第三欄是人數
電力公司就會算給你了。
以台灣電力公司公布的資料為例,台灣人平均一戶一個月用電量是300度左右。
十二個月3600度,自己去算吧!如果你家是用電量特大的,也可以自己看一下帳單算一下。
德國的電力公司都會多算一點!
muto999 wrote:
那電費跟德國一樣好了 , 還是稅收也跟德國一樣 (不然哪來那麼多補助)
別說德國人收入多少 , 他們的人均 GDP 是 41XXX 美金
他們的稅率與補貼政策,台灣他們很多。
GDP會失真
台灣人均2萬多USD 65.6萬元 扣除年終一個月 這樣平均鄉民一個月薪5.46萬吧.....

台灣GDP有34%都是在海外生產的數據灌進來。

德國人均 123萬 也扣除年終一個月 一個月薪約 94615
德國基本時薪預估在8.5歐元/H 約台幣340元。
德國教育從小托育到大學都不用錢。養小孩還有錢可領。
德國沒有炒地皮的問題所以GDP沒有虛數,
討論補助與稅金。篇幅可以寫幾本書。
有興趣www.books.com.tw/那邊一些德國福利政策與生活資訊
德國這樣為何還有30萬戶斷電,
德國有沒有毒品、犯罪、妓女、好吃懶做、信用破產。
當然都是有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