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買1900萬房後 壓力真的變大了

988168 wrote:
至於指出你胡說八道連篇
不讓你混淆視聽
更是氣度中的氣度

格局中的格局???
氣度中的氣度???
現在連叫大哥的資格也沒有了
跟你學? 自己去自我感覺良好吧~






沒買在新市鎮 就安全了

你是買台北市 恭喜 至少不會套牢


just truth wrote:
氣度中的氣度???現...(恕刪)


被人戳破你胡說八道
你就只剩一篇接一篇的嘴砲功能了

看來指出你胡說八道連篇
不讓你混淆視聽
確實是氣度中的氣度

你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資格跟我學
就乖乖到旁邊玩沙
看不懂

現在年輕人那個不是四五間房可以繼承
四五拾間的也不少


那裡需要級著買


問你你兒子自己是不是這様



如果你兒子沒有




每個都一堆房子可以繼承。 不是嗎?


80%都是

不是80%

就搞笑了

現在大家都是孝子
沒辦法當孝子,。 那我也不知道如何回了
我是正空軍

地產正在跌

你沒有看過正空軍軍文我不怪你
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

just truth wrote:
民國70年79年差別可是很大的(對照對岸或是南韓這十年來的發展)
連結PPT~
https://www.ptt.cc/bbs/politics/M.1295346791.A.4C6.html
當時蔣經國要推十大建設,


時間有誤。

蔣經國推十大建設背景是1973年能源危機,換算民國紀元是六十幾年的事。
we543543 wrote:
時間有誤。蔣經國推十...

這是引用PTT原文

台灣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時期
約略從小蔣~老李執政初期
至於後面的...就是一連串的鬧劇跟悲劇

其實4~5年級發展不順遂
又愛在網路上臭酸別人的可憐蟲
看來也不乏其人




leon650325 wrote:
現在年輕人那個不是四五間房可以繼承
四五拾間的也不少
那裡需要級著買

看到身邊一堆例子
沒結婚的~
還是婚後沒小孩的~
還是只生一個的~ 比比皆是
看來以後這樣 就繼承好幾間房的機會跟機率會越來越高

just truth wrote:
這是引用PTT原文台...(恕刪)


PTT原文講的也是民國六十幾年的事,不是民國七十幾年。

小蔣搞的用今天的白話文講叫擴大內需,這套全球都在玩,
包括小蔣之後所有的繼任者。小蔣的時代有效最大的原因是
當時基礎建設不足,國民勞動力又便宜又好。之後效果變得
越來越差,是因為台灣勞動力成本增加,最需要的不再是基
礎建設而是產業升級,而這方面台灣完全停滯。就現代經濟
發展來說,台灣差不多可以判定是一個失敗的國家。
vivisquall wrote:
假如換做是租房30年...(恕刪)


這算法不對,以台灣房地產歷史來看,年成長率6%,以72法則算,就是12年翻一倍,30年至少翻4倍,假設樓主買在相對高點,翻1倍就好,房價是3800萬,扣掉利息支出算1000萬好了,等於多賺/存了2800萬,30年後賣掉再租屋,夠過退休生活了
每個時代都有其挑戰與機會,出生在哪個家庭是我們沒辦法決定,我們能決定的只有面對問題的態度!

我常想,我們的社會病了,而且病得不輕.而這病因之所在,我想很諷刺的我們的政府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1. 住宅政策:大多數人一生當中,購屋應該會算是最大的支出,我們的政府放任房價高漲是最大元兇.德國的住房政策是我相當佩服的,不僅房價控制得好好的,連房租要漲也得要申請,房價如何哄抬?其政策大概如何?只要google一下"德國住房政策"就能知道個大概.

2. 教育: 台灣的教育問題很大,尤其教改後問題更大,學店林立.或許有些人會問,有些大學根本招不足學生,為什麼還要辦學?台灣有需要那麼多的大學?(這裡頭有許多利益問題,不在此引申)實際上,政府應該很負責任的規劃國家未來發展方向以及所需人力規劃,再將所得結果跟各級教育做結合.這裡頭須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做多次的性向測驗,以暸解兒童/青少年興趣之所在,並激發其潛能.這一點,德國做得非常好,非常值得我們借鏡.有時常想,政府官員也常到先進國家考察,究竟帶回來什麼新觀念,對普羅大眾有利的新政策?我感覺沒有,好像都在觀光,做關係!

3. 金錢價值觀: 現代年輕人,假如父母親無法提供經濟上的奧援,要靠自己一雙手購屋是非常困難的.畢竟,房價/物價已經高到這個地步.但是,我還是認為事在人為.找出自己的專長,最好能跟市場結合,然後下苦心鑽研,努力學習.千萬不要放棄自己!我很欣賞先進國家有一些企業家,不僅做公益,而且將其絕大多數財產捐做公益,我想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正面的力量,以彌補政府社會救助資源不足之處.

4. 企業主: 台灣大多數的企業主關心的是自己的荷包,而不是員工的生活,除非該名員工是該企業主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企業主常會對員工講:市場非常競爭/景氣不好,公司沒賺錢,所以........實際上呢?很多企業主,開了一些關係企業和境外公司,作為避稅/節稅用.所謂公司沒賺錢,並非沒盈利,而是大多盈利都到其他口袋去了.也因為如此,我稱這些人為企業主,而非企業家!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段影片,其中一段講詞說到:"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不是來適應這環境的,而是來讓它變得更好的."當我們看到這麼多的不公不義,不公不平的事持續發生在我們的周遭,在我們行有餘力之下,該讓這種聲音影響我們周圍的人,進而藉由網路及社會運動讓政府知道我們不是愚民,我們有權爭取我們想要的未來.
roward wrote:
這就是高房價造成退步...(恕刪)
  • 3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