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0.0 wrote:包裝成勵志話語,是詐...(恕刪) 跟你分享一個故事剛踏入社會時就是面臨22K的時代某天去一家規模不錯的公司面試除了我要面試的職缺只有我一個人去面試薪水就是照我開的價另外一個職缺”會計助理”有四個人坐在我隔壁桌一起面試面試的人說因為你們進來還不算正式員工所以”每個月只有18K”我們現在只缺一位你們誰想要?只有一位不接受四位有三位要爭取18K的工作是台灣病了?還是老闆病了?還是”這三位年輕人病了”?看完這故事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也會不一樣最後我當然也沒有去這公司上班即使他們後來還是打三通電話希望我能去他們公司上班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如此剝削勞工的公司你永遠只會是他員工裡的”過客””而不會是他心中的寶藏”
樓主您能有這耐心, 佩服, 先奉上 5 分。買房困難與否, 大家習慣看房價所得比, 所以, 不是售價 3000 萬的房子就叫貴, 也不是售價 500 萬的房子就叫便宜, 每個人經濟狀況不同, 收入能力不一, 所以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 這很正常。您的標題是一個問句, 我想我的答案不是完全同意... 也就是說, 「不夠努力」可能是原因, 但也絕不會是唯一原因。例如有個人, 十分努力在於製做捏麵人, 傾其一生努力、焚膏繼晷在做, 但說真的他可能真的很難賺到錢。像這樣的人若大嘆房價太貴, 傾一生努力都買不起一間, 那我想也許只能說他是入錯行, 但恐怕不能說他不努力。正因為如此, 所以我向來都不會講買不起房的人是魯蛇, 畢竟努力的年輕人我也看過, 我也在考績上盡力提拔給力, 但公司/產業的薪資行情就是那樣子, 我再給力也沒用, 所以也只能盡人事。Loser 這詞可以是自謙講自己, 但不適合講別人。房價所得比, 一個分子一個分母, 大概 01 房產版上多半只在講分子太高, 您談的是分母偏低這部分。事實上, 即便能用某種方式讓薪資產生「全面性的顯著提高」, 還是無法解決地段稀缺性問題, 究而極之, 在這個市場制度下, 就會又流於「競價」、「價高者得」, 然後再一次把房價炒更高上去, 結果依然沒解決, 這是可預知的結果。如果這些「經過全面性的顯著提高薪資者」, 因為收入能力提升了, 想挑好房子, 就又去跟大家「競價」, 是否是他們也又成了所謂的「炒房客」? 那這些原本我們同情的人, 是不是又成了某些人口中可惡的人? 良禽擇木而棲, 這是人性, 他們想搶好地段, 很正常; 而制度, 自然就造成這種競價炒高的結果! 這要怪誰?若把房子當水看... 那人都要有水可喝方可活命, 那這可以說, 住房子(喝水)是一種人權; 若據此而論, 金山萬里房子也是房子, 不能住嗎? 而當有人抱怨說金山萬里太遠, 不實際, 那這好比抱怨水不夠甘甜, 想要喝山泉水, 那這說明了該抱怨者不是要房, 他是要地段; 如同此人不是僅僅為活命而喝水(不計口味), 而是進一進想要舌尖上的快感, 這需求層次不是一樣的, 但有人就是能混在一起談。制度有制度的問題, 而若有人利用這種制度問題, 進一步造成市場失靈, 價格操縱, 那自然是可議, 所以囤房重稅、非自住短期移轉重稅, 這都是正確的方向的。但成天喊著要打崩掉房價的人, 應該要想想, 房價、市價的多重意義為何, 它單純只是「買房者的痛」? 它難道不是認真工作而買房者的勞動價值儲存 (財富形式)? 為什麼要剝奪這些認真工作買房者的勞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