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ing wrote:
地主才是房價上升(對...(恕刪)
那你可能搞錯了, 財團由地主(自然人)手中買地(圈地)時, 是遠低於現在市面上行情價。
現在的推升, 是由一個財團轉手給另一個財團推升上來的, 一般地主還沒那份本錢。
當然政府是最大的財團。
有些更惡質, 買不到就借都市更新之名, 要政府出面, 強行徵收, 其中地主只能發還5~6成的地, 再將其中最硬最大的地切成無法利用, 再出面低價收購。
其實比起當初賣地的地主(自然人)拿到的錢, 只占最後房屋成交總值不到5%, 那其他利益誰拿去了, 當然是中間轉手的各家財團與建商。
不要拿政府標售土地的價錢來看, 政府當初花多少錢取得土地? 一毛也沒有。都市更新一下就由地主(自然人)手中拿到了40~50%的土地。
像北市一些都更建案, 之前某政府官員, 開口就要分X億, 說會出面搞定土地變更
而住戶分到多少? 一戶24坪土地, 財團給800萬, 即地坪一坪才33萬, 最後呢? 賣到住的人手上時, 建坪一坪300萬, 地坪一坪接近2000萬
至於"房地產根本沒漲價,只是貨幣大暴跌"
若你以金價來算, 金價是2年前才開始因為人為炒作暴漲, 若你以2年前金價尚未因人為炒作前的價錢來算, 與30年前做比較, 房地產還是漲很多
saya wrote:
那你可能搞錯了, 財...(恕刪)
大半的建商是這種:
建商買地推案,買100坪所賺的錢+本金,下次只能買70坪.
因為地主漲價.土地只是建商的原料.
就像麵粉做麵包,麵粉漲價老板1天資本本來賣100個變成50個.
要做到100個還要再增資買麵粉.
原料一直漲最後就像麵包店收掉不做.
少部分的建商有辦法養地,基本上這種算是銀行業.不算建築業.
你要是不要去銀行存錢,他就沒辦法融資.不錯吧.
xhdanny wrote:
我可以問一下,「耕者...(恕刪)
嗯,Wiki上面的解說還算中肯。
如果有看過紀錄片"無米樂"的人,可以試著回憶一下坤濱伯說的那段歷史,不啻是一種微觀的解讀。事實上,雖然耕者有其田從小就被宣傳成國民黨的德政之一,但對於地主與佃農來說,很有可能是雙輸的局面。
另一方面,政治上這也造成台灣士紳階級的瓦解,穩固了統治的力量。
再者樓上有人說的沒錯,這些土地改革當然也造就另外一批"新貴"就是,利用地目變更攫取大量利益。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連家長女連惠心兩歲就有自耕農資格,擁有大片農地後來改成建地變大富翁吧!
nanno wrote:
古時的農民, 可說是...(恕刪)
1.古代的佃農與今日的房貸族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這樣的對比有點不倫不類。佃農終其一生勞碌,始終無法擁有自己的田地,但是房貸族不同,房子只要是你購買的,即使是向銀行貸款,房子就是你的。你依然隨時可以自由買賣。
2.溫和的上班族供養國家社會,大企業大老闆投資投機客一樣也是繳稅供養國家社會。一般個人因為收入管道少,自然節稅的管道也少,大企業大老闆收入管道多,自然節稅的手段也多。但總的來說,大企業大老闆投資投機客等等,這些人繳的稅不見得比溫和的上班族少,他們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度也不見得少於溫和的上班族。
3.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最大的好處,在於你有較多的選擇權,如果對現狀不滿,可以投票給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政黨或候選人。當然如果心儀的政黨或候選人沒選上,那不是制度的問題,只是個結果罷了。
4.如果實施計畫經濟,一般都需要有個權力較大的政府,但這樣隨之而來的弊端,往往是特權橫生、資源的分配更不平均,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除非遇到不世出的統治者或聖君。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