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剛出社會
重劃區一間透天才不到500萬
十年前就漲到一千萬了
多少會想那時早知道就算跟親戚借錢也要繳一間
現在就不用住公寓了
重點是買的價格還跟20年前一樣...
無奈20多年前現實就是這樣殘酷
剛出社會白手起家沒後台試問又有誰敢貸款下去
又有那間銀行敢貸五百萬給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
就算敢貸也沒那個錢每月繳
那些認為簡單的絕對是靠家裡
等到工作有一定時間收入穩定也有增長後
少說也是十年
但十年前房價早已經破千
更甚還遇上了薪資負成長的黑暗期
別說有前進幾步
甚至起跑點又再度被調整到更前方
唯一安慰是又過了十年後
這第二個十年的房價漲幅反而少
同樣那間透天現在開價一千四
(但重點是閒置房....已經爛到你看到會以為是廢墟)
只是繳下去加上修復跟重新裝潢又得苦十幾年
以現在的能力跟年紀考慮
負擔不大也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500萬老公寓能安身立命就滿足了
手頭也還有四百多現金跟一百多股票
當你眼光不再高著看時
會發現選擇也是不少的
這樣的環境對於債務人其實很有利
在那邊搞慢慢存錢那是理財觀念沒跟上環境的改變
在過去
因為錢在銀行可以收高利息
而跟銀行借錢要被收高利息
因此在過去高利息時代要盡量存錢
而決定買房以後就要盡快還完貸款
後來的低利息環境
錢在銀行只有收低利息
而跟銀行借錢也是收低高利息
所以就不能再用過去那種存一筆錢才買房的心態了
反而是早點借貸去買
然後債務拖久一點償還
如果大環境像是房價或是物價還持續成長更是好
因此政府調節經濟的一種方式是升息降息
這些都是初級經濟學的觀念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表面上努力不努力的問題
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就是在做白工
廣義來說一樣是不努力
就像人家都用打火機了他還在鑽木取火一樣
另外就是關於房屋總價是多少
打算買在哪邊的問題
幾年前我一個朋友認清自己收入有限
在中壢買了間房
大概三百萬
我這個朋友是台北出生台北長大
到二十五歲左右的時候結婚搬去中壢
之前聽信房價會大跌
等了很多年
前幾年等不了了
就貸款買下去了
過了這幾年
周邊房價還漲了
現在安穩的過日子
說真心話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一個月五萬多
而且照那個語境
應該還是單身的單收入
這樣是打算買在哪裡?
還是有很多地方三五百萬的
移居過去就好了吧
總不會是那種
我不管
我出一百塊的夜市牛排價
但是我要吃A5和牛吧
我是不會鼓勵買房
但是如果決定要買房
最好是看清楚世道與趨勢
不要網路上的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不管是喊漲還是喊跌的都一樣
這些都看不清弄不明白
不也是一種不夠努力?
本人文章內容不同意未經許可之任何形式複製轉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