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39 wrote:
教學能力"應該"不如於擁有經驗教師的其它高中
早年"窮軍公教時代",老師的資格非常雜亂,像我國中一年級的"老師們",除了班導是師大教育系的,其他清一色"中文系",還有一位是"世界新專"的三專的;高中亦復如此,所以,師大附中反而代表,她所有的老師都是"正科班"出身的。
當時雙北聯招(也叫北聯)的男女前三志願,被稱為三省中與三省女,學生組成中有大部分來自全省各地,尤其建中,外地生超過六成,我高中聯考時,考場看到遊覽車駛入,大家就會說:建中名額又去了一班。
北聯競爭激烈不遜大專聯考,建中與附中的錄取分數也就只差兩三分,所以附中生對建中生是很"激視"的,因此有建驕附狂的稱語。
不過聯考這篩網真的是公平與高效的,以我大學念那班來說,進來的建中生,模擬考校排名都在三百左右,但附中的則是一百五十名上下的,男女差異更大,班上僅有兩名女生,均來自北一,校排名四跟五。
竹中在新竹早非第一,第一已是實驗中學,加上教改後出現的"繁星計畫",使不少學生抱著"當雞頭遠勝當牛尾"的"策略"性選擇學校,更分散了竹中學生的來源,這時增設個台大附中,只是瓜分有限的學生而已,當然,也可減少些流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