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晨勃道尼 wrote:我認識的做房仲的為主,做代銷的少我們這邊市場主力非新成屋,參考看看另外買不起房的這個範疇更不需要去討論新成屋,不然這些人會更難過 那為何現在有些房仲在放無薪假?至於新成屋, 炒作下的結果, 只是害了這一輩的年輕人.
曾經也想過自己買房,但是想到需要背負30~40年的房貸,我退卻了!!是的,我是個失敗者,魯蛇。所以我依舊住在老家裡,在老家附近工作,跟媽媽同住,有時幫媽媽做一些農活。我沒有辦法將我所有的儲蓄都丟進去這麼大的一個坑裡,然後犧牲我的生活品質。我可以掏錢修繕老家,但是我沒辦法接受如此昂貴的房價。大家都是成年人,要不要買房是自己的決定,自己去承擔,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有能力,有擔當的,口袋又夠深的,買房OK的,沒能力的,口袋不夠深的,買不起也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只是覺得,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孩子準備要下課了,出門了!!
只是個過程 wrote:你講得不能說不對.但(恕刪) 損益表賺錢不代表真的賺錢損益表虧錢不代表真的虧錢損益表只是當期會計損益表現而已這個應該是研究上市櫃公司財報的基本知識建商當期沒交屋可能是房子賣不出去,也可能是沒有房子賣了,另外預售銷售是沒有反應在當期損益表的,房子還在蓋還沒屋可交不認列營收的。
OldWilliam wrote:還在幻想房價會暴跌?(恕刪) 暴跌不必要. 但強烈支持囤房稅.使用累進制,讓炒房者受到逞罰性稅率.支持合理居住正義,讓房價合理化. 讓年輕人10年工作買一房. 剩下來的金錢拼經濟.國力才會強盛.
小弟也是支持這個點。暴漲、暴跌都不是好事,這個產業還是有該存在的人持續經營著、生存著。但年輕一輩大量的把精力與金錢往房地產投入,失去的將是台灣的競爭力。當島內的經濟大量的左手右手透過房地產洗來洗去,如何走出去?又如何有未來性?競爭性?風險、災難來臨,難道我們只能拿出房市已衝破哪個高點來面對災情?少數人握著這些資源躺著等收租,然後嘴年輕人懶惰?又抱怨年輕人只想漲薪水?但又不斷地想漲高房價?洗年輕人進場?是蠻神奇的思維集合,大概只能推論到最近流行的那個嬰兒潮族群理論。至於年輕人是否真那麼懶,可以看看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願意去去打工度假(就是外勞啦)去做3K產業,但可以領到年薪百萬以上的薪資。而台灣最近頻頻喊救命的旅遊相關產業,台灣的員工薪資、交通開銷、物價原物料、稅率.....各方面都低於日韓,為什麼卻沒辦法達到日韓的旅遊住宿水準?獲利到哪去?成本花在哪?房地產算其中一點嗎?這樣高的收費(相較日韓來說)但卻做不出對應的水準,難道不該思考是哪個環節需要調整嗎?以這波疫情來看,若沒有醫療體系(醫療人員及相關知識經驗)和口罩體系(工具機及相關原料)、低薪人員犧牲當清潔人員和管制人員、社工願意更多的付出不計代價,今日的台灣是否會像各大國家隨便死個好幾萬人?也造成幾百萬人失業的增加?上千上萬的公司倒閉?難道這些吃好穿好用好的人失去這些真正犧牲在做事的人,生活能夠一樣的幸福美好?分享一個笑話:有個公司來了食人族,每天吃掉一個人,從董事長開始,直到10多天後才被發現,因為他吃掉了掃地阿姨。小弟前陣子看房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 酸 戰 激 不實 誇大 貪心的相關業者,交手過幾十個,都是直接加入封鎖清單,他們都有一個特性,就是用各種吃相難看的的方式想把物件推到你手上,而不少自己手上也十幾個物件綁著,是否最近兩三年還真的那麼好賺,其實從身邊的從業人員看看就知道榮景已過。我不知道會不會再過幾年又有更高的榮景,但目前確實不像往日。PS:入手價格為實價登入 6.9~7.2折左右,該社區極少釋出,並非大量洗牌的投資社區,至於為什麼不是再往上衝的房價反而可以談到這個價位?我想 看的人就自行品味。尊重他人,往往是在已經擁有資源和被洗腦要衝資源才代表成功的人心中消失的那一塊。或許就像最近火紅的白人警察用死亡之膝殺黑人案一樣,有些人可能覺得自身優越,但卻沒想過人生而平等,且可能很多擁有這樣多資源的人是因為生活中太多人為你付代價給你機會。個人很建議屯房稅、空房稅,當名下的物件越多,第三件以上,直接以5倍甚至10倍以上的稅率去計算,這些人到底是要賺價牟利還是要自用,很快就會不攻自破。舉例:第一件 2% 第二件 3~5% 第三件 25% 第四件以後再往上增加,這樣可以落實照顧真正自住的人,使資產活化。國外很多稅率以及維護費用,也是用高於房價的方式運作,使資產半桶水的人根本不敢屯房炒房還罵別人不努力。Alex821 wrote:暴跌不必要. 但強烈支持囤房稅.使用累進制,讓炒房者受到逞罰性稅率.支持合理居住正義,讓房價合理化. 讓年輕人10年工作買一房. 剩下來的金錢拼經濟.國力才會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