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亞洲不動產將面臨白熱化的考驗...美國聯準會今年縮表及升息的動作暫停...避免資金加速從亞洲流出...這可以推測二種現像...全球投資商品出貨不順...必須暫緩壓力...重新營造有利出貨的環境...這是逃命波嗎? 我倒不這麼認為...因為逃命波要建立在..."逃得掉"情況下才會發生...對於房地產可以如何研判未來的建商動向?現在台灣的房地產環境和歷年不同...1. 六都的競爭成長造就人口結構移動2. 消費性商圈的移動3. 因中美貿易的衝突...來台企業的落角都市及區域以上三點將會是主要影響到六都房地產的變化...所以簡單的白話就是...高房價往下走...低房價往上走...建商讓價拚成交...產品縮小拚搶買家...六都地方政府拚招商...搶人材...拚經濟...近10年來...先台中..後桃園...今高雄...這都是人口移轉的好現像...六都的競爭...只要誰先把銀行業...通路業...電商業...設計研發業...旅館業等相關服務業搶到...該區集體連帶所創造出的共同產業區將會形成一股移動風潮...只要離開台北市工作...也能領到台北市工作的薪水...台灣房地產就不會崩盤...最後就會演化成...高房價的維持 vs 實質買家減少 的現像...
對樓主大部份立論都很同意包含1. 都市化 精華區住宅租金上漲2. 不動產被動式上漲 開發成本(含市價土地成本跟合理利潤)>價格>價值3. 房價水位高低不波動, 單純買賣不影響經濟運作(政府預期高檔可長線維持), 稅金/利率調動會動搖國本不過有兩點, 是否有統計支持1. 建商越挖越深, 住宅總價持續下探? 目前沒看到有人分析出這塊2. 高房價實質買家減少就第二點而言, 高房價除了實質買家減少, 另一方向是新成屋供給量持續下探. 如果去查詢過去30年的使用執照核發, 現在的水位簡直低到不行. 我比較認同華固董座的評論, 未來五年會有建商淘汰潮. 最後新屋持續被動式上漲, 成屋就隨屋齡下跌到直到租金回報達到投資等級.
真左維 wrote:1. 建商越挖越深, 住宅總價持續下探? 目前沒看到有人分析出這塊2. 高房價實質買家減少..(恕刪) 其實現在建商推出的產品就是最好的趨勢分析...2房產品當道...1000萬以內房產為主力...不管是青埔...林口龜山...新板特區...都往這方向走...3房產品...由地方政府公共住宅出租接手...民眾買不起...但可以租...當然..大多數要雙薪的家庭才能租...住宅總價持續下探是建商規劃產品推案出來的結果...是市場接受的結果...另外...實質買家的減少...並非是高房價而已...有時候反而是低總價變化會更快...高房價必然有它的價值及理由....所以有錢人賠錢賣房...和建商高價標土地是一樣的道理...不能只用價格的差異來判斷這筆成交真實的意義...背後都會有一些用途 > 成交價差簡單說...豪宅市場...有特定功用...於自然人及法人都具有其它功能...回頭看...平民房才是市場判斷的主要依據...2019年...有版友說會跌2成...當然我個人認為要看區域...實質買家因為高房價的高檔緩跌...因長時間的壓抑被迫遷移或投入到龜山.林口.青埔高鐵.新板特區這些購屋者即然買了2房...就表示生小孩的機率低...加上離婚率高...所以可預期換屋潮未來只會減少..不會增加...面對薪資結構..及大環境不變下...能購買一坪30萬以上的客群...只會依建商的讓利下...越來越少...2019年可以觀察2個重點就可以研判2020年後的行情:一. 現在主打青埔.龜山.新板.淡海....他們這些建商是否有讓利換成交量...二. 2019年在資金行情鬆綁下...餘屋可否順利去化...法拍屋成交是否快速成長...
pengkuofeng wrote:2019年...亞...(恕刪) 有人投資股票趨勢線是看5分鐘線,有人是看日線,有人是看月線,有人是看看季線。投資房地產的趨勢線,你是看日線、月線、季線、年線?關注短期多空資訊跟趨勢線變化,會讓投資者浪費過多時間於投資標的,進而影響本業收入,也容易因短期震盪做出錯誤決定。專注本業收益提升,選擇長期趨勢向上投資標的,這二個才是致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