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bog wrote:我是明年還要再過去馬尼拉...(恕刪) 沒記錯的話,泰瑞大好像買3間了 東協的確是明日之星,但我住在這裡,透天住的到,店屋辦公室用的到,商辦出租管的到,更重要的是錢收的到,所以很安心。
這3年買了3間商辦,都是現場看完就給訂金了,因為我們之前已經做了很多功課。第3間屋主,讓我們印象深刻!他18歲(1964)從東馬的詩巫來吉隆坡找工作,在木材公司做工。1971年自己出來創業,也是從事木材加工出口2000年跟朋友合資,買下現址大樓一整層的16個單位,財力雄厚查了一下,當時1方呎是RM300元,一層約24000方呎,總價RM720萬假設貸款9成,25年,利率6%,月繳4.2萬起始租金是RM2.0/方呎,租金收入4.8萬經過18年租金漲1倍了,房價漲200%了,貸款利息卻降至4.5%已經70多歲了,木材業也沒落了,這幾年開始處理這些資產,準備退休我1992年就來吉隆坡了,還真是不知不覺!
sardine001 wrote:這3年買了3間商辦...(恕刪) 重點還是回歸自己熟悉的領域, 而不是比投報率搭配時機點, 透過長施間擁有, 樓主遲早能財富自由穩穩賺 慢慢累積 靠的是當地經商的紅利 尤其商辦價值更看實體經濟的長線發展如果用透報率來看, 30~40年前開始投資北台灣房產的都賺了幾代財富20年前轉入北美西岸/大陸一線城市的也賺了好幾番, 海外房產多少還有躲避戰爭的功能就算10年前買大陸二線城市,都還能賺個200%的投報率以上是我觀察到的幾波比較好賺的機會相對來說東南亞房產相對入手門檻低總價也不高但是對於不常住在當地的人確實有很多管理上的問題跟不確定性爆發力卻也不小, 主要還是要看地點/政策親戚在菲律賓做生意之後紮根房產業月收租10萬美金起起跳已經超越許多留在台灣的家族要守本 自然不願意踏出國門拿小錢 要博大 想要10年內速成 肯定得找新興市場說回來 印尼 泰國 我也是比較看好終歸一句 不熟的還是別碰, 少賺一塊不會死但是絕不能賠本考量民族性, 國家政策,以及該政商炒房的風氣 等等非經濟指標因素中國大陸, 台灣 還真是適合炒房的溫床....長線來看 台灣的資本不論公的或是私有 得找出路這一步 不好跨 周遭很多小型資本家不論是西向 南向的賠光老本的不在少數像是樓主這種在地經營觀察風向的方式至少這點已經超越多數旅遊投資考察團一半是100%的龐氏騙局有些則是是透過精美的高報酬吸引 但是你的獲利卻成為對方的管理費來源不自覺廢話一堆樓主已經他出成功的第一步未來還期待樓主多多分享~
wazup wrote:重點還是回歸自己熟...(恕刪) 謝謝您的經驗分享,對有心人是受用的。我第1間自住的房子是存款+借款用現金買的,因為沒有跟銀行借過錢,也不懂外國人怎麼借錢。買了房子就開始懂一點房地產的知識,聊到這個話題,周遭朋友也會經驗分享就這樣過了5年又買了自己用的辦公室,這次就有辦70%的貸款了2011買125萬馬幣,30%自備款37.5萬+印花稅及律師費約5萬=42.5萬貸款15年,利率4.25,月繳6,700樓下出租2,800(沒漲過租金),2.3樓自用,之前跟別人租2,7006,700-5,500=1,200等於我用42.5萬買一間3層店屋,每個月再給1,200元,15年後房子就是我的(2018的成交價約170萬左右)2012年兒子當兵時讀了幾本富爸爸的書,回來大馬就一直跟我討論他的新發現。我們發現用30%的頭期款就能買一間房產,而且幾年後就能產生正的現金流我們更努力在本業賺錢,將賺來的錢存入房地產才有一年存一間房子的目標,以房養房的規劃5年後就知道複利效果是大或小了
ake999 wrote:很多商辦的供給都會過剩這是網路經濟時代很多改共享空間、背包旅館、等等 我開樓內文就說了,吉隆坡辦公室過剩,大馬央行總裁都警告了2017年的空置率24%2021年的空置率達32%今年底就完工的106層交易塔,是東南亞最高的大樓,週圍的大樓也會陸續完工,釋出更驚人的辦公空間。2019接著完工的是KL118,馬來西亞最高大樓,所以很可怕吧!
更新一下我的"套房" KLCC第1間商辦,2年合約到期,再續約2年,租金調漲10% 租約2017年3月-2019年2月,每次6張支票,大家方便 租約2019年3月-2021年2月,每次6張支票,大家方便 雖然大馬房地產景氣非常差,辦公室更是嚴重供過於求,順利調漲租金算是好運。
sardine001 wrote:2018.07買進第5間房產(44坪商用辦公室) 剛剛律師拿第5間房產的地契,所有文件及鑰匙過來,交易完成!待會兒下班就跟兒子趕去KLCC先看一下,粗略整理後,準備出租。外國人買大馬房地產的手續比較多,要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