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一圖秒懂房市(待售餘屋排名,1中壢 2小港 3淡水 4竹北...)

感謝樓主提供一個在下平常較不會注意的觀點

謝謝大大 !

大大真是佛心來的

另外在下也提供另外一個想法, 金融危機的週期約莫是 10 年

上次的次貸危機發生在 2008 年

2008+10=2018

今年到明年任何買房、投資都要非常小心
爆發戶的朋友們都說 等待景氣好轉利率低放著養龜也是這樣爽賺N倍以上,
景氣不好頂多就是隔成套房出租給一堆沒有房子的人,也是這樣爽啊⋯⋯站在大人的肩膀上只有爽爽爽
這跟人口變化是一樣的....
四十幾生三十幾
二十幾當然
不會生二十幾囉...
人又不是
說來就來 說生就生
就算現在急就章
胡搞瞎搞
最快也要二十年
才能看見效果
可未蒙其利
卻可能先受其害
這廟公與乞丐
兩大家族的戰爭才剛要開始

乾洗手 wrote:
冒昧請教這樣的資料要到哪個網站查詢呢?...(恕刪)

內政統計月報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KingDavid520 wrote:
今天心情大好,再好心發一篇好文給有緣人參考
有關房市景氣的相關資料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建造執照和使用執照了

一張圖的確就可以秒懂房市枯榮,好與壞從數字就能明確得知,講的都不算數,唯有行為才能實際瞭解他們的看法!

感謝K大提供
目前看來新申請建照的數量是低於購屋需求數目
所以就結果論來看,你很精但是建商也不笨
建商現在最佳策略就是不新蓋,自砍三成專心出清餘屋就是了
現在一年新申請建照6~7萬戶;使用執照約10萬戶;買賣移轉棟數約25萬戶
三個數字合起來代表價格如果好談,時間自然會解決問題

建議建商"只"清餘屋;營造廠"只"接公共工程
現在沒事幹嘛強出頭當過街老鼠咧
KingDavid520 wrote:
今天心情大好,再好...(恕刪)

樓主佛心來的.
感謝分享!

延續樓主的邏輯, 小弟也來狗尾續貂一番.
先上一張圖, 將樓主的數字嘗試用圖表呈現:



說明:
1.時間序列上將資料從1991年開始呈現, 可以把上一個週期的高點包含進來一起觀察比較
2.折線圖表示的是從1991年開始的累計建照核發數與累計使照核發數的差, 也就是樓主"餘屋"的概念

各位可以看到至2015年累計的"餘屋"數,
相較於前一個房地產多空週期的高點1994年相較起來,
已經不遑多讓!

我們也可以觀察, 在上一個房市下跌的週期(~1996-2003),
需要花多少時間, 建照核發量要量縮到什麼樣的程度,
才能再建立起下一個多頭的基礎...
(就先姑且不論房價所得比偏高, 人口紅利消失...等影響實質需求的因素)

當然歷史未必會重複,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這次會走多久的空頭, 就留給大家再去觀察研判...
僅供有緣人參考.
yc168 wrote:
樓主佛心來的.感謝...(恕刪)

這樣看起來更清楚易懂了
YC大這曲線圖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在建餘屋",
也就是有核發建造執照但尚未核發使用執照的差距
到今年底為止應該累積10萬戶上下了,

今天再提供"5年新成屋餘屋",這二者加總就是真正的"新餘屋"了
5年新成屋餘屋 = 使用執照量 - 新成屋移轉量
也就是(已經完工請照可以交屋量)減去(實際交屋量)

下圖是最近4年的資料


所以(應完工未完工量)+(已完工未交屋量) 總數約為 16萬戶左右!

如果未來建造執照核發為0,而移轉棟數到30萬棟,則最快2年多即可售完這些餘屋

反之,如果建照核發為低量的6萬戶,而移轉棟數低於30萬棟,則最長可能10年才可售完餘屋
16/(7.5-6)=10.66年(移轉棟數為30萬棟時,約可銷售7.5萬棟5年以下新成屋)

記住,這並未包括投資客手上的待售屋!
某知名建商去年底台中市完工的屋子
創該區域單坪新高
投資客佔了大約七到八成
然後它下一個建案
明顯地點比前一個好非常多
預售的單坪開價卻低於上一個好幾萬塊
原來投資客也是會被建商搞死的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