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房價過高是促成經濟發展不利的重大因素之一吧


亞絲砂 wrote:
上上樓這樣講。
是否有想過,一個人能吃多少飯,穿多少衣服,能逛多少店家,能生幾個小孩等等之類的。
一個人投資一棟房,對應一個家庭。 照樓上理論,可能差異不大
那一個人投資2棟以上呢,那不就是對應2戶家庭以上。這樣就有很大差異了吧
那一個人把他放大,變成很多人呢。


對不起,我理解力太差,完全看不懂你要表達的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大戶炒房賺了3億,這3億哪來,有人買房去多貸了3億。
貸款的沒錢花了,消費少了。
沒關係,賺3億的會花!!!結果他去買了30輛千萬跑車。
試問30輛千萬跑車中,幫助經濟多少了??

汪汪說 wrote:
每次出現這種文章就是...(恕刪)

hsubruce wrote:
簡單的說就是大戶炒房賺了3億,這3億哪來,有人買房去多貸了3億。
貸款的沒錢花了,消費少了。
沒關係,賺3億的會花!!!結果他去買了30輛千萬跑車。
試問30輛千萬跑車中,幫助經濟多少了??


怎麼對經濟沒幫助,只要有消費,國家就有稅收,進口跑車國家收的稅可比生活用品高了,
至於便宜的生活用品,幾乎全是對岸產的,跟進口高級跑車也沒什麼分別。

icemanb;acl wrote:
未婚夫妻朋友在下定...(恕刪)


把重點放在防止炒作吧,這樣才能讓民眾買的起價位合理的房屋

lichujen wrote:
其實,一切的源頭就資本主義發展的無解陷阱.

人類消耗地球原生的資源,因為是原生的,所以價錢為零,但在消耗它的過程中,人類提供了勞務,勞務是有價錢的.
為了方便勞務的支付,人類有了通貨的使用,而在每人付出勞務均有報酬,也就是賺錢的原則下,通貨愈來愈多.
在資源過足時,這個發展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在資源愈耗愈少,人類人口愈來愈多的情況下,資源開始不足.
這時,原先就已存在的貧富不均與不公不義的問題就會放大出來,因為資源足的時候,貧者只是資源少但能生存,資源不足,貧者已是不能生存的問題..


不對...若真的是資源不足的話...那應該每一間房子幾乎都要有人住才對..

這不是資源不足的情況...這是生活必需品被炒作的情況..

有錢人對攏斷 一般人 的生活必需品 藉著 賺取 一般人辛苦一輩子工作賺的錢..

而且政府允許有錢人 攏斷 房地產來賺錢...

若政府透過法令 對房地產課以 高額的資本利得稅..使得買賣房地產無利可圖...

在"買賣房地產無利可圖"的前提下 房價還是高的不得了..那才是真的資源不足

汪汪說 wrote:
每次出現這種文章就是在說明買方因為買房,所以要縮衣節食導致經濟衰退,
買賣是同時成立的,有人買就表示一定有人賣,你有沒有想過賣方拿到一大筆錢,他會怎麼運用?
拿去投資?換新車?換更大的房子?不管是何種理由,這樣都會促進經濟,
所以不要只從買房的人來看經濟,賣房的人也是會影響經濟的。


哈哈, 當然對經濟沒幫助阿.
假設你今天買一間, 馬上加價300萬賣出.
你會怎麼做?

1) 用這筆錢, 買更大間或更多間, 然後再加價賣
或是 2) 300萬花掉, 然後再去買一間跟之前一樣價錢的房子.

依照這種"成長模式", 如果300萬都花掉.
跟之前一樣的錢是很難換到一樣大間的,
因為房價越炒越高, 只能越換越小間,
所以正常人不會這麼做, 一定是拿賺的價差越買越大, 越買越多.
才能一直賺下去, 不會只賺一間.

買賣持續下去, 這幾間的價差都是好幾個買方耗費無數心力去負擔的,
賣方的帳面資產則是越來越多.
只是經濟數字會成長, 因為錢有在流動.
但這是要買方去借更多的錢才能撐起來的經濟模式....
而且借貸越來越多, 都是人為喊出來的, 實際產出很少.
多借的這些錢, 只有一小部分流進了內需市場跟稅收,
大部分都灌進了已經蓋好的這些鋼筋水泥裡面.
這種成長模式對經濟有幫助完全是鬼扯蛋.
汪汪說 wrote:
對不起,我理解力太差...(恕刪)



底下的A君是虛構的,也可把他視為是10個小地主合起來計算.
例如有位A君,本身是大地主(通常這種地主的財富也不會只有房地產),
目前他的家庭平均月支出是100萬,
當然他的收入(房租.地租.股息.分紅....)是遠超過100萬的.
而且他的小孩都還是有正當工作甚至自己開公司工廠的.

然後在某個重劃區裡,他有塊地給建商合建,
當然這塊地原本就是他的資產,也是要成本,
(雖然可能是他父親幾十年前用很低的成本買的),
蓋了主打小坪數的100多戶的社區,
他總共分了55戶,除了留5戶頂樓的以外,
其他50戶他以平均1000萬的價格都賣了.

幾年內,看似帳面上他的現金多了5億,
===================================================================
題外話:
但你不能說他身家暴增5億,因為他是拿既有財產(地)換更多財產,
而且中間要經過很多過程,
因為要規避空地稅,所以要整地種菜,還開放給親朋好友都來種...
開了N次的協調會....
中間又有黑白兩道的想來分杯羹,總是要想辦法應付(有的小地主就被洗掉了)...
最後重劃拍板定案,
那塊地最高有人喊到2億跟他買(又有些小地主在這過程被洗掉),
因為他不缺現金,自己又精挑細選,最後跟業界口碑很好的建商合建,
最終才能得到價值5億多的房產.
====================================================================
這時候,問題來了,
會把這5億現金都拿出來"消費"的只有一種人>>>敗家子
A君當然不是,他的小孩也不是.
比較樸實成性的,搞不好他的生活型態完全沒變,
仍舊是月支出100萬.(賺的錢繼續投資理財去了)
也可能稍微犒賞一下自己,
所以出國旅遊次數增多,換了2台新車....
但攤提下來,月平約支出也只上升到110萬,
而且這種有錢人的消費,並不是100%都是國內的自己人賺到的.

另一方面
買了這50戶的50對年輕夫妻,為了要支付未來20年的房貸,
家庭生活月支出可能平均每戶減少1萬,
而且可以省的一定都是較容易省的,較低階的食衣住行育樂,直接反應在各行各業的景氣上的.
例如
減少上館子....
減少坐計程車..
減少看電影.看職棒.聽演唱會....
老婆減少買新衣服(老公不用提了,除了襯衫跟內衣褲外,幾乎沒買過新衣服)...
老公原本玩線上遊戲還會花個幾百到一兩千,也變成固定花50買V1....


上面舉的例子,說明兩件事:
一.雖然上述房屋買賣,從數字上看起來只是一種移轉,兩邊還是相等的.
但買的這邊後續是刀刀見血直接從消費性支出省下來的,
賣的這邊卻不見得會把他增加的財富都拿出來消費.
就如上述買房的年輕夫妻們,每個月共減少了50萬的消費能量,
但地主這邊多出來的消費力卻沒增多很多,甚至完全沒增加.

二.富人的消費對刺激國內景氣的助益較小
某賣場月營業額2000萬,其中進口商品佔不到1成.
大部分都是國內廠商生產...產地直銷...麵包熟食部自製商品...
造惠了賣場老闆.員工.各製造商.原料商.農漁民...
而這2000萬營業額出自於富人購買的不到1成.
某車商單月賣出了十台200萬的賓士,
其中的1000多萬都是流到了德國,造惠了德國的車廠.鋼鐵廠.員工.木工師傅...
而這十台賓士都是富人買的.


最大的問題是:台灣的經濟,以一般國民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倒退的!!
這個財經節目都有在講,我就不多說了.
這個才是最嚴重的惡性循環,
如果一般民眾也都能賺到錢,財富可以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房價/所得 貸款或房租支出/家戶總支出

分子一直變大,分母沒加多少,當然小老百姓就只能從縮衣節食做起.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汪汪說 wrote:
每次出現這種文章就...(恕刪)


只有生產(消費也要先有生產),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單純的交換資產(如買二手車與二手房),並不會促進經濟發展。

用最簡單的例子。某國只有甲乙兩戶。甲跟乙買房子,乙拿到錢後再跟甲買房子,甲拿到錢後再跟乙買房子,如此循環。並不會帶動什麼經濟成長。

就算是買新房,也不是所有的付出去的錢都可以促進經濟成長。屬於土地的部分就是只是資產交換。

GDP的P,指的就是生產的產出。買賣土地,二手房屋,甚至股票都不列入計算,新屋也要扣除土地部分才列入計算,原因就在此。

國家收多少稅跟您就業、薪資有沒有改善有關係??
國家收得多就變好了??那是不是加稅加稅經濟就好了?
重點是創造多少就業及消費的結構。
不過看你回的大概就這樣的認知而已,也沒什麼好談的。
汪汪說 wrote:
怎麼對經濟沒幫助,只...(恕刪)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