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ko wrote:
我們只能負擔一千五到二千的房子,生活品質才不會變化太大
tzechiny wrote:
不好意思我要寫給那...(恕刪)
就以前待過外商打雜的經驗
外商partner 等級的拿得多,消費方式也可怕,但可能就是換車換房,就我看他們每天加班都忙不完,應該沒有什麼生活品質或有什麼時間花錢,頂多偶爾出去度假.
其他職級的,基本生活模式也不會差太多
且這類外商物以類聚,家庭背景都常都不錯,才有錢送出國念書,或者都是某某老闆的親戚,依親進來打工,大部分都是留洋
少有那種土博士或本土科系第一名沒留洋過的才有機會進去
可能小孩教育費、保險理財固定支出很多吧
要維持生活品質,頂多說的是買奢侈品這種消費吧,不然一般消費水準,大家差不多,不太知道開版樓主所說的"維持生活品質"
自己開伙才是維持生活品質的方式吧? 難道不開伙天天吃餐廳?
tzechiny wrote:
不好意思我要寫給那些不清楚所得稅率的人看,
去年以前所得超過440萬最高級距40%稅率, 累進差額80萬5千
也就是說所得440萬零一元的人, 扣除累進差額後實繳比例21.7%
您的計算很正確…
但是…
一般人講說繳稅繳到40%都是說有碰到40%…
很少人會去算繳稅金額實際佔收入的百分比的…
樓主說的應該是一般人的算法…
如果樓主年收入有超過800萬…
絕對不會只負担得起2000萬的房子…
2000萬的房子貸8成1600萬…
月繳約8萬元,一年96萬元…
一般理財建議房貸佔收入3成…
所以樓主收入比較可能落在約300~500萬元…
以上純屬個人猜測…
這樣的收入的確已經打死一堆人了…
但是還算不上真正的有錢人吧…
買不起首都市中心的房子是正常的…
如果首都市中心的房子淪落到連阿貓阿狗都買得起…
那這樣的國家你也不想待下去了…
A*Man wrote:
你的文非常有趣,令人玩味
2007年我們本要再買一間房子
都有一間了為何還要在一間?
(結婚時在台北的老區就有一間約30坪的房子,我們隔成兩房,不過老伴堅持那是起家厝,不給賣,必須留給長女)
想再買一間結果自己的房子多出來了卻不賣掉,這叫屯屋...
但這也是現在台北市有房的老人家的想法,到死都不會賣台北的老房子
供給量少,需求一直增加,又沒土地蓋房子,這只能漲到供需平衡為止
四房的屋子,在台北市稍微中心一點的地方,我們已經是年所得扣掉免稅額後,還要繳所得稅30%以上~40%的家庭,我們還是完全買不起!
...現在的台北市不是給上班族買的,若每個人都買得起台北市那誰要住其他地區?
若是我們家現在的未稅年收都買不起這樣的坪數,其他人是真的都要靠爸還是打臉充胖子?
所以讓你買得起台北市才是居住正義是吧?唉...有錢人真的比你想像中多非常多
如果有一天,像我們這種中產階級都漸漸被投機客消滅,台灣就不容易有長期願景了
其實你是典型的用台北看世界...自己買不起台北就代表不公不義,
其實也不能怪你,現在買不起的人全都是這種觀念
我說實在的,就算有五千萬買到台北的老房子如何?
台中非豪宅一兩千萬以下滿街都是,只怕你看不上眼而已,結果你關心的還是地段
你知道台北市貴在哪裡嗎?是貴在土地阿..
幫忙備份,這種回文才有趣! 難怪台灣經濟那麼差,都快倒了!
(不給賣,必須留給長女)
這種留一間給長女住叫屯房? 屯房是沒人住空著好嗎? 請問後續房子有空著嗎?
捷章取義只看自己想看到不錯! 請教在買一間版大跟老婆住,另外一間30坪給長女住? 有錯?
繳所得稅30%以上~40%的家庭還買不起?
買不起是應該的? 難怪台灣房價所得比竟然可以多個城市上世界前十!
我個人認為買不起是國家問題!
貴在土地? 還是貴在炒作?
個人占成房屋制度抄襲德國那套!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