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yann wrote:
我家有塊原本不值錢...(恕刪)
只能說自已看清啦!
這些人只會一天到晚要農地農用
才不會管農民死活哩!
但也很奇怪
它們說的天經地義的
卻也不願意來買農地當農民
人家可以死
他們卻只要坐享其成
現在全台灣農地很多
也可以便宜賣給你們來耕種
請問你們這些說農地農用的人要不要來買
還是永遠只會用嘴巴說
但要實際行動卻永遠不可能

果然是個爛地方
Sunnycat40 wrote:前篇引文:
我想並沒有針對你這...(恕刪)
我想並沒有針對你這種弱勢個案有任何挑釁與其他意含...
你本來就是在不該蓋的地方蓋房子,這是早有規定,因為國家生存需要整體規劃...
所以即使你是弱勢,你也不能違建(雖然農舍的危害相對比較沒那麼大),但你是很顯然明知不能做下,迫於生存環境而不得不違法...
弱勢,沒錯!農民就是被定義在弱勢,叫你不要住在那就不要住那,好好種田就好,農村經濟不必搞,你農民憑什麼住好又穿好!
以前的課本提到早期農村社會,不就有三合院嗎?只能放機具不能住人嗎?這種天龍國的想法,我實在看了一肚子氣!
台灣地狹人稠,常常工業區就藏在住宅區,也有很多的工廠在農田旁,排放廢水直接進入良田。很多的汙染事件,一再重演!有改善了嗎??最近的日月光排放汙水事件,汙染了河川、又有多少農田受到汙染呢?結果後來的審判是什麼?這些不勝枚舉。這些吵得沸沸揚揚的事件,甚至還有破億的紀錄片!到最後還是高高的舉起卻又輕輕的放下,糧食安全更是,大企業應該更有社會責任撐起飲食安全,但卻為了謀利與競爭,官商勾結!為什麼要好好控制的不是那些大企業或是在農田旁的重大汙染源呢?
我住在鄉下,經歷過了從經典農村到現代農村,看到了一幢幢美麗的農舍蓋了起來,心裡覺得不是滋味,為什麼他們這麼有錢啊!可以住這麼好的房子,現在我們家的經濟能力有變好了,想要來重新建造我們的房子,結果卻得偷偷摸摸、還得限制一堆。一些以前的同學、親戚蓋起了民宿、經營著民宿、但老爸媽們還是一樣種著菜跟稻米,就這樣並存著,小孩慢慢的在耳濡目染下也種起了有機蔬果,因為得幫忙啊。但這極少數!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離開了家、離開了鄉村,只有當假日兒子!父母親還得當起孫子的褓母,因為現在小孩賺不到什麼錢,還得在外付房租啊!
這不就是很真實的現況嗎?我們的確是弱勢,因為錢決定了一切!而現在管制了更多!讓我們在帳面上,損失了更多!當然不要賣地就沒有所謂的損失!是啊!對啊!我又沒有賣地哪裡來的損失啊!有塊地我以後退休還可以來當個快樂農夫啊!但那些經濟上如履薄冰,小孩急需用錢的老農民們,卻欲哭無淚!
不要再跟我扯什麼弱勢的個案!
Sunnycat40 wrote:
我想並沒有針對你這...(恕刪)
Sunnycat40 wrote:
每次在01談到農舍...(恕刪)
其實我覺得,農地可以交易啊,只要限定了只能農用而且嚴格執行,那就算缺錢的農民也可以賣農地,這樣子,農地的價格也不會像工業區看齊,走在路上,看看有多少賣農地的廣告單是算"坪"賣的,還要強調貨櫃可達? 當工廠可以用高於農地低於工業區的價格買農地時,真心想務農的人卻又要怎麼買得起?
不要說農民收入低,如果以每甲地的收入來看,當然低,扣掉工資農藥肥料等成本更是低得可憐,但是如果耕種上百甲以上呢? 南部的大農,收入並不低,幾年前還遇過買全新ML350的農民,跟我炫耀說他買那台來載肥料的,實際上認識種植百甲至幾百甲的農民,雖然穿的樸素,閒暇就是抽菸喝酒吃檳榔跟泡茶,但是收入絕對不低。
但是當農地價格跟地上農作物能夠賺取的收入脫鉤那麼多倍,就算有心想持續擴張耕種面積,又怎麼買的下手? 買一塊地來耕種,種幾十年還不一定賺的回買地的錢...如果以目前能夠保證收入的"休耕政策"來說,一公頃補助也才四萬五,但您可以想像擁有兩百公頃農地的農夫辦理休耕補助的話是一年領九百萬台幣嗎? 但就我所知的大農很少有休耕的,因為他們賺的錢一公頃不止四萬五,但也別想他們真的會去買個幾百公頃來耕種,因為絕對賺不回買地的錢。
講到農業,要有一個認知,蔬菜水果等民生必需品,他們的價格相對於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一定不會高,這不管到哪個國家都一樣,就算是人均收入比台灣高不少的美國,一公頃的農地能帶來的收入相對於領薪水的階級還是非常非常低,因為政府會控制讓大家買的起食物,但是農民用耕地面積來應對,有見過開小飛機噴農藥肥料的農夫嗎? 我就看過。想想,那些農業機械跟小飛機加起來要多少錢? 買的起這些東西的農民生活會過得很差? 之前跟美國農民聊,他跟我說他最小的一塊田地的面積是六十幾公頃。
最簡單提高農民收入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每個農民所耕種的面積。當然台灣一直提倡的精緻農業,這也是其中一個方法,但不可能所有的農民都投入精緻農業,先不說市場會不會崩盤,光一個哈密瓜要五百元以上是有幾個人吃得起? 但是台灣高漲的農地價格,卻是一道大門檻,台灣雖然有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可以提高農民種植的面積,但是這政策效果滿有限的。
只要農地能夠交易,但限定農用,就算農民的後代不想務農,也可以把農地換成現金,而想耕種的農民,也不用看著那天價的農地而無法下手。剛好,一堆人都在說他們是農民的後代但不想務農,只要農地能夠保持農用,大家不想耕種=農民人口數減少,農地不減少,每個農民的耕作面積增加,才有機會跨入機械耕種。就算每公頃農作物收入不高,當每個農夫都能夠種兩三百公頃,收入還會低嗎?
至於糧食危機,其實問題比想像中嚴重。
大家知道中國各省的主要糧食作物能夠種植的品種是有管理的嗎? 就因為怕種的東西出問題造成糧食缺乏。在於糧食危機意識上,他們看得比台灣遠。
印度也是,印度有一些農產品是管制品,禁止出口,而有些東西,雖然可以出口,但是只要收穫不佳,馬上就放進禁止出口的名單上。
稍微關心一下各國的氣象就知道,各地的氣候都越來越難預測。過去一年內在各地氣象異常的新聞裡,有幾個提過"破紀錄"這三個字了? 現在糧食不缺,台灣還能夠進口糧食,但糧食不足的時候誰還要賣給台灣? 就算氣候不佳時主要糧食出口國還有點餘力能夠賣,但當其他糧食不足的國家都搶者要買糧食的時候,以台灣的收入跟物價,又能拿得出多少錢買多少糧食?
別的不說,我沒記錯的話這一兩年間玉米才大漲而上過新聞,而今年澳洲收穫也不好,前陣子跟澳洲農民接觸得到的資訊是不少東西都收穫不佳。記得五六年前跟紐西蘭農民談,他們全都搶著種穀類作物,因為那時候榖類作物收穫不佳,價格大漲,剛剛隨便搜尋了一下,就看到小麥漲價15% 步入牛市的新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