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台灣產業無法對抗紅色供應鏈..政府為了挽救GDP不如擴大內需~
既然房價無論如何都是只漲不跌+穩賺不賠..就擴大興建住宅來衝GDP~
但建商蓋樓的數量實在太少了..蓋樓速度也太慢了..
那不如由政府帶頭先辦個十年百萬戶計畫~不配合的建商就撤照~
一年十萬戶, 平均每戶50坪, 每坪平均至少30萬..
1500萬x10萬戶, 至少一兆五千億的產值!!
加上銀行貸九成, 只要1500億就可以產生10倍的巨大槓桿特效!!
火車頭產業帶動台灣其他產業向前衝!!
一年十萬戶..就連馬桶都至少需求個十萬顆..
若每戶都雙衛..就要二十萬顆馬桶了!!
嘖嘖..就連馬桶股都跟著升天啊~~
之後若有餘屋還可以將十分之一戶數外賣對岸..
一坪少說要賣他們個50萬~噱翻囉~
更可以達到國防部門所謂投鼠忌器的保台效果~
看看~台灣的未來還是一片光明啊~
當你外銷狀況不好之後,直接影響的就是內需
因此現在內溫只是短暫,在沒多久就能看到內也冷了
昨天在台北吃牛排,那家店以前週五晚上是要排隊的,昨天吃了三個小時,空位一堆,慘
講再多也沒用,去街上走走就知道了
sherman6363 wrote:
所以如果台灣產業無法對抗紅色供應鏈..政府為了挽救GDP不如擴大內需~
很多人以為紅色供應鏈的興起是搶了台廠的生意 其實不是
現在中國很多自有品牌作的有聲有色 特別是手機品牌
華為從大家以為還要政府保護補貼的通訊元件廠商 現在高中低端手機一年可以出近一億支
中國大陸去年的手機就有4.4億台的銷售(不是外銷 是國內市場)
今年雖然上半年同比衰退個位數 但是產值是上升的 因為客單價往上拉高
華為現在的高階機種 都用自己的海思處理器 就像三星也用自己的處理器
但華為至少還投片在台積電 還是給鴻海代工
那些沒有台積電鴻海的技術與規模競爭力的 本就容易是市場主控權易主下的淘汰者
與其說紅色供應鏈崛起 錯了 是紅色品牌與其市場消費力崛起
紅品牌起來了走向垂直整合與採購 不正符合當地國家政策嗎? 或作台灣有此機遇 難道不會這麼作??
台灣一直不作附加價值的事情
昨天柯p剪彩三創園區所講的 "這邊體驗旁邊買比較便宜"一席話 道盡個中三昧
人性使然 沒有錯 但也正說明了為何台灣產業無法升級的實話
從上到下 都沒有願意為附加價值付費的概念 才是思想上的恐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