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銀行和政府已經結為命運共同體了
這幾年經濟都是正成長的,但為何一般民眾無感,因為房地產的漲幅提供了很大的貢獻,積極打房換來的是經濟負成長,重視數字大於一切的水母腦政府,怎麼可能會幹這種事,當然是等到漲勢力道已盡,再口頭積極打房,剩下的爛攤子就交給下一任了
再者,當年的狀況是銀行催繳,建商拋售,消費者卻步造成的連環效應
現在是銀行利率低,建商負擔輕,房子擺著也矲著,要買不買隨便你,何必要降價呢
現在建商雖然多,但事實上形同寡占市場,因為大家目標一致
除非政府可以像當年李登輝喊出的,一坪6萬元的國宅,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做得到,
但要有低價的國宅,才會讓建商感受到真正的競爭,價格才會趨向合理化
只是現在的政府,兩個晚上的表演要花掉兩億,這樣去蓋國宅,可能會蓋出一坪300萬的國宅
台灣是民主的社會,這樣的結果也算是自己選擇的吧

習平平 wrote:
聽說民國80年代房地...(恕刪)
何謂崩盤?
一般人可能覺得跌一半已經很多了
甚至跌到原來的三成世界就要末日了
但
這十多年來
很多房地產都被炒到 翻了1~2倍
3~5倍以上的也大有"房"在
所以除非跌個好幾倍
不然就算跌個五成
也不能算是崩跌
只能算是小小跌了一跤
對建商來講
不痛不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