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Steven wrote:自家35年前的公寓陽台、樓梯間未計入權狀算是送的 只有"少數"的公寓是如此。大多數的公寓,公設(小公)都是灌在實坪裡面。以信義房屋網站為例子,如果你在他的格局圖裡面看到"梯間",就代表公設(小工)直接灌在實坪裡面了。也就是權狀上面寫陽台2坪,主建物30坪,但實際上卻是,陽台2坪,主建物28坪,公設2坪。如果各位願意花時間去他們網站看,就會發現大部分的老公寓都是如此。PS. 一樓的梯間會被灌在一樓的權狀裡面,偏偏一樓用不到梯間。
小弟買景美財訓所附近大樓毛胚屋權狀 28.23 一坪60萬扣除公設雨遮,室內實際坪數剩下18坪 ....換算一坪94.1萬 ... 我也想問現在公設怎麼這麼高阿!!!不過就算是雨遮不計價,建商還是會把單價提高的..因去年剛完工且兩房總價低,離捷運700公尺,還是咬牙住下來大樓公設多,居住環境好,公寓可用空間大,但老公寓居家環境管理稍弱端看個人重視的核心價值是啥囉我的購屋角度是買一個居住空間/環境/生活機能就像是買國產車與買進口車的思維來看待..心理上比較調適得過去
沖繩黑八寶 wrote:前幾天在樂屋網隨意遊...(恕刪) 1. 系統算的比率是依po文者填的算的,通常不太會正確。(有的系統還會把車位抽掉,有的是加入!)2. 公設不管那個國家都是要算錢!!差別在有沒有記入權狀~(別天真的以為記入權狀的才算錢,建商獲利都是一樣的)3. 公設不是虛坪,只是你不去用而以,你天天使用健身房,那就不叫虛坪,虛坪與否取決於你~總之,你如果要國際化的比較每坪價格,那最好有辦法作到"實際使用坪數"的價格~也就是你有在用公設的人,那你就比需試著把國外的比例坪數也要加入,再去除總價~最後一點,我只是想破除你們很天真的迷思(買賣不就是總價-成本=獲利,坪數記不記根本與建商賺多少無關),並不是要說台灣比較貴或是便宜~
kingkins wrote:1. 系統算的比率是...(恕刪) 講更簡單點好了~今天你花了1000萬,買了50坪含公設20坪的房子,改成用你們認為記實坪的方式後~你仍然要花1000萬,買了30坪實坪的房子~~不論記不記,這1000萬你都跑不掉~懂了嗎?
kingkins wrote:講更簡單點好了~今天你花了1000萬,買了50坪含公設20坪的房子,改成用你們認為記實坪的方式後~你仍然要花1000萬,買了30坪實坪的房子~~不論記不記,這1000萬你都跑不掉~懂了嗎? 如果這樣算的話,單價會提高5成,建商有那麼容易賣嗎.....當然是美化數字比較有人買單
小圈圈的媽 wrote:如果這樣算的話,單價會提高5成,建商有那麼容易賣嗎.....當然是美化數字比較有人買單 會這樣算,一定是政府規定全國都要這樣算,這樣的話,全台灣的房地產單價都會提高,民眾一開始會不適應這個這提高的數字,買不下手,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每一間房子的單價都拉高,其實總價不變,就會適應了,就會買了。(除非他是全世界買房子,不是侷限在台灣買屋)其實你可以想像一下,你本來已經選定要買某一間房子,總價1000萬,實坪40坪,公設10坪,換算下來 一坪20萬,隔天政府規定公設不能計價,於是...總價1000萬,實坪40坪,換算下來 一坪變25萬,你會因此不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