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留活 wrote:
為何在台灣買房我想有其他理由,歐美買房語言是一個問題,交通生活機能較差,買個菜吃個餐或招待朋友吃飯要跑好遠,不好吃又貴,不然要自己做(這樣顯不出有錢人的優越),再說有錢人沒有人知道那有錢有什用啊!過多的錢貼壁紙也不好看,在台灣買房就不一樣了,錢安全又自由,朋友國外來,送他1000元的悠遊卡台北可以玩十天半個月不用接接送送,吃喝玩樂很方便,台北餐廳可以吃上一年不用重覆...(恕刪)
朋友,有空多出國走走見見世面吧!
你說的這種生活...是沒錢國外買房的人的生活!
你認為一個有錢國外置產的人在國外置產時會考量這種沒錢人的生活??
吃飯嫌貴??
朋友來丟給他悠遊卡??
有去過溫哥華嗎? 你以為為什麼一堆有錢華人移民置產都以溫哥華為目標...
講難聽點...就算你只會講國語,只要你有錢...都可以在那生活的很好!
相比之下...全球華人國外置產,誰會把台灣當成前幾名的選擇啊!!!
連把他列在考量清單裡的機率都很低!
過去幾年,地方盲目追求政績,依托房地產業實現了自身的政績目標。然而,在地方財政收入壓力以及地方政績考核的雙重壓力下,原有的發展模式顯然不符合相應的要求。於是,部分地方開始加大對當地房地產業的開發力度。
近幾年,房地產信托規模出現了迅猛式增長,已然對國內經濟構成了巨大的潛在風險。根據媒體報導,在2014年,房地產信托到期量將會達到6335億元,屆時將迎來龐大的兌付風險。
在實際的操作中,不少地方借助賣地收入以及其它手段來應對上述的兌付風險。從近一段時期的數據可以看出,地方賣地收入水漲船高,並創出了歷史天量。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2014年1月1日至2月23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達到了1382.4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17.32%。
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將會是信托產品到期高峰期。其中,全年累計到期的信托產品將會高達5萬億,而涉及房地產信托的到期量也達到了6335億元。可以想象,若國家延續之前的剛性兌付,恐將無法承擔如此龐大的兌付數額。一旦國家不再為到期的信托違約兜底,屆時必然會對部分地方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當前屬於地方債務的償還高峰,而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206988.65億元,其中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08859.17億元。從一系列的賣地行動以及地方的公開表態可以看出,地方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度依然嚴重。一旦房地產出現“崩盤”,則必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風波。當然,這也是國家不愿意看到的。
筆者認為,盡管中國房地產崩盤一說仍然缺乏實質性的依據支撐,但是2014年恐將會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重要轉折點。隨著房地產信托違約的出現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等措施的推行,中國房地產業也將面臨巨大的考驗。
我就有認識的大陸人來台灣設公司,流程麻煩死了,他還是想設,前期管他要花多少錢,就這樣丟下去啊
你問我為什麼???拿台灣當跳板,有公司後就可以揮軍日韓啊
至於陸資有沒有進台灣房產,早就來很多年了
說台灣貴,但還是比上海北京香港便宜啊,利率又低
而且真的是爽度有差,我現在人在深圳寶安區,一台坪台幣要50多萬起跳
晚上八點後路上可能沒啥人,空蕩蕩的,中國物價又高,什麼鬼規矩又一堆,除了可以路邊隨便尿尿
開車不爽亂按喇叭,開錯路可以倒車重來外,我不知道這地方有啥自由的
說東莞掃黃,常平長安馬上變成鬼城,各省的大城開個車還要限牌,看車牌尾數上路
一坪50多萬,新北可以買很多地方的新房,還有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可買,說不定哪年開放有房產証就有居住證
有居住證後就可以有身分證之類的,往返兩岸更方便.
說去國外買更爽,現在這些土豪,英文大字認識不到幾個,你要他去加拿大,西班牙幹啥,人生地不熟的
所以有板友說的對,我們也覺得香港很窄很擁擠,還不是房價炒高高的
去香港買房,開公司,洗錢,開兩地牌的車往返粵港兩地,爽不爽
這些消費能力在金字塔頂端的,做事情就是圖各爽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