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insh wrote:
一群不明所以的路人(包含我) 完全不必為樓主杞人憂天 背景不通只是瞎子摸象
畢竟購回相同社區格局的機遇難尋 先恭喜了
只是對樓主看空卻又購回不只一間有些好奇
畢竟有點像 看跌指數 看漲個股
還是樓主對小區域配置有不同觀察嗎?
若不便公開還請賜教 謝謝
我所謂"買回的不只一間房",
並非購買超過一間,
您忘了看下一句話,
我指的是:買回的除了一間房之外,最重要的是滿滿回憶。
購回這間房是為了退休做準備,
因為離中正紀念堂與台大都不遠,
加上我與外子並無小孩,
故覺兩房已然足夠。
我的算法很簡單(以下算法只是舉例,並非實際數字),
多年前買價 1000萬
去年賣價 2000萬
今年買價 1750萬
我真正的購入成本為2000-1000-1750=750
這才是我真正的持有成本。
這樣的算法不見得讓所有人認同,
但這是我自己算法。
遲到的楓紅 wrote:
我的算法很簡單(以下算法只是舉例,並非實際數字),
多年前買價 1000萬
去年賣價 2000萬
今年買價 1750萬
我真正的購入成本為2000-1000-1750=750
這才是我真正的持有成本。
恕刪)
2000-1000萬=1000萬 是誰來買單
是另一個小家庭還是另一個投資客
這個部分需不需要繳所得稅?
愚一直以為從房地產獲利是不道德的事
房地產上漲是全民努力的成果理應漲價歸公
而非歸入個人的所得裡,即使歸入個人所得
需不需要依照所得稅來課稅,
這幾年來大家就陷入這樣的投機迷思
以為房地產是可以來投資可以來獲利而轉嫁出去
變成一場金錢遊戲,讓真正需要的小家庭或換屋的剛性需求者
被迫得去高價買單
而我們這幾年就是大家把人類基本的居住需求
當成商品來買進賣出,沒有人願意賠錢賣出
每次都要墊高交易成本4-6%,這些可肥了仲介
讓XX房屋等仲介店數高於實質需求的便利商店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