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相隔半年,我買回出售房產的樓下(2.24更新)

真的有人信了耶
房子拿去借二胎 2%上下借的到 一千萬 不難處理
會不會是跟你去年一樣 看空想賣 發現樓上賣多少錢 然後相同價格賣不掉 降價求售呢?
房子買一陣子了 當初鑑價有沒有現在六成? 至少要貸兩成屋價不是問題的 幾百萬馬上就有了
mikeqoo wrote:
這樣有算賺2百...(恕刪)

+1 這位兄台頭腦清楚多了
把房子當成股票來交易,真是世界奇觀
像衝1000元以上的宏達電
每天上上下下好像賺好多,
一個漲跌停就70(七萬),沖洗的很爽
結果留了一張庫存
現在跌到130元,是繼續掃貨
停損還是
還是期待宏達電再上1300元

遲到的楓紅 wrote:
去年下半年因逢房價大...(恕刪)


是公寓還是大樓呢? View有差嗎? 臨馬路還是靜巷?
其實房地產交易成本很高 兩百萬不知道是佔總價的幾%? 會不會光是仲介代書房貸申辦等費用就吃掉部份差價了?
尤其據樓主之前的文章看來是每坪超過百萬的好宅 總價可能不低
不過如果是老房子 樓下那戶屋況很好的話 那差價就遠不只200了

浪漫狂狠亦仁亦俠 wrote:
+1 這位兄台頭腦清...(恕刪)

人家以為房地產可以像股票一樣
當日沖銷嘛..........哈哈!!

critique wrote:
曾看過大大的文章,文辭誠懇,言之成理

也謝謝這次的分享。

感謝謬讚。


mikeqoo wrote:
這樣有算賺2百萬嗎?...(恕刪)


如果以我去年賣屋價格,
扣掉多年前的買入成本,
再加上今年的入手價,
的確價差兩百萬有餘,
至於明年再跌?
在我這次買屋的考慮因素中只占了小部分。


ssiou wrote:
他是賺喔!
其實我也...(恕刪)

我是看空房市的,
並不因我又入手一間房而有改變,
不過,我這次買回的不只一間房,
還有我的回憶,
所以無法一概而論。
一群不明所以的路人(包含我) 完全不必為樓主杞人憂天 背景不通只是瞎子摸象
畢竟購回相同社區格局的機遇難尋 先恭喜了

只是對樓主看空卻又購回不只一間有些好奇
畢竟有點像 看跌指數 看漲個股
還是樓主對小區域配置有不同觀察嗎?

若不便公開還請賜教 謝謝!

llinsh wrote:
一群不明所以的路人(包含我) 完全不必為樓主杞人憂天 背景不通只是瞎子摸象
畢竟購回相同社區格局的機遇難尋 先恭喜了

只是對樓主看空卻又購回不只一間有些好奇
畢竟有點像 看跌指數 看漲個股
還是樓主對小區域配置有不同觀察嗎?

若不便公開還請賜教 謝謝

我所謂"買回的不只一間房",
並非購買超過一間,
您忘了看下一句話,
我指的是:買回的除了一間房之外,最重要的是滿滿回憶。

購回這間房是為了退休做準備,
因為離中正紀念堂與台大都不遠,
加上我與外子並無小孩,
故覺兩房已然足夠。

我的算法很簡單(以下算法只是舉例,並非實際數字),
多年前買價 1000萬
去年賣價 2000萬
今年買價 1750萬
我真正的購入成本為2000-1000-1750=750
這才是我真正的持有成本。

這樣的算法不見得讓所有人認同,
但這是我自己算法。

遲到的楓紅 wrote:
我的算法很簡單(以下算法只是舉例,並非實際數字),
多年前買價 1000萬
去年賣價 2000萬
今年買價 1750萬
我真正的購入成本為2000-1000-1750=750
這才是我真正的持有成本。
恕刪)


2000-1000萬=1000萬 是誰來買單
是另一個小家庭還是另一個投資客
這個部分需不需要繳所得稅?

愚一直以為從房地產獲利是不道德的事
房地產上漲是全民努力的成果理應漲價歸公
而非歸入個人的所得裡,即使歸入個人所得
需不需要依照所得稅來課稅,
這幾年來大家就陷入這樣的投機迷思
以為房地產是可以來投資可以來獲利而轉嫁出去
變成一場金錢遊戲,讓真正需要的小家庭或換屋的剛性需求者
被迫得去高價買單

而我們這幾年就是大家把人類基本的居住需求
當成商品來買進賣出,沒有人願意賠錢賣出
每次都要墊高交易成本4-6%,這些可肥了仲介
讓XX房屋等仲介店數高於實質需求的便利商店數

若她真看空看跌
就默默操作就好

一味上網宣揚
不知是要取暖,炫耀?
還是另有居心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原來是斷句所造成的理解誤植 感謝釋疑 理解了

那些扣帽子的就免了吧 選擇性的道德大旗誰能擔的起
就去擔吧
遲到的楓紅 wrote:
我所謂"買回的不只一...(恕刪)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