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台灣房市需求供給計算

樓主做這計算或許對判斷房價的合理與否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為影響房價的變數太多,不過能從房屋的供給及需求來看是否有泡沫化。
若依樓主所給的資料,全台房屋總數約800萬間,若房子合理使用壽命為50年,
那一年約有16萬間要汰舊,依樓主記算的方式,一年供給量12.5萬來看,汰換的量
就可以吃掉每年新增的數量,
雖然台灣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所得也長期沒增加,思考其因素,供需的關係也是房價能
維持的原因之一吧。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http://pip.moi.gov.tw/default.aspx
LEONYEH wrote:
樓主做這計算或許對判斷房價的合理與否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為影響房價的變數太多,不過能從房屋的供給及需求來看是否有泡沫化。
若依樓主所給的資料,全台房屋總數約800萬間,若房子合理使用壽命為50年,
那一年約有16萬間要汰舊,依樓主記算的方式,一年供給量12.5萬來看,汰換的量
就可以吃掉每年新增的數量,
雖然台灣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所得也長期沒增加,思考其因素,供需的關係也是房價能
維持的原因之一吧。...(恕刪)



台灣的供需似乎沒有特別研究機構在做研究
老美在供給這塊會看兩個指標:新屋開工+中古屋市場
因為中古屋久了若沒有好好維護,會破敗到賣不出去因而閒置,從中古市場消失
老美對於需求則看當地每年的移入人口數跟租金行情漲跌

最近有一些研究指出美國部分城市的房市暴漲,跟金融海嘯後,建商推案變少有關
只要幾年的減少推案,房屋市場的存量就大減,可是美國是移民國家,需求穩定
供給<需求,價格當然漲回去...

看空屋沒意義,因為空屋不放出來賣的話,不會增加供給

需求面的來講,其實建商比我們精多了
他們才是最知道台灣一年需求量的人?
這幾年每年推案都卡在10萬戶上下,可能不是偶然
那個量加上中古屋市場剛好稍微低於需求量

供給 < 需求 = 價格上漲
每年供給都低於需求,那就是房價一直被墊高....


上一個年代,建商一年推案超過20,30萬戶的教訓,就是多殺多,盤整近10年
如果用陰謀論的話,大型建商說不定聯合起來在控制供給...就像原物料廠商控制進口一樣....
2014年,建商因為容積管制產生搶建潮後,可能又更緊縮好幾年的推案量
過幾年市場的存貨消化的差不多,量少需求沒怎麼變,價格又要繼續漲了....
也許現在的整理,只是因為14年的搶建,造成推案量大增罷了
(走在雙北街頭真的推案突然一下子多很多,兩年前根本少到高架橋上只看到零星廣告...)

房市漲其實應該要鼓勵建商推案,最後才有機會多殺多...
不然基本問題沒解決,台灣人口2300萬人,土地才那一丁點,能住的地區又不多,交通建設又差
郊區通勤痛苦指數遠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所以市區永遠不會跌,因為你沒辦法住太遠...我們不是日本
LEONYEH wrote:
樓主做這計算或許對判...(恕刪)
民國99年,主計處估算出156萬戶。

基本上,民國100年到103年,新成屋是蓋46萬棟。

但這四年,總人口增加25萬不到。

三人住一戶就好,這樣算今年底空屋數就很接近200萬戶了。

今年馬年生比較多,大概19萬7、8千人。死亡人數大概是16萬7、8千人。

兩年後的2016,出生和死亡就會很接近。2017死亡肯定會超過出生。

但就算到了2016、2017,新成屋還是會繼續蓋的,只是蓋很少罷了。



自住買房的25歲-35歲的總數是年年減少。

然後更多的爺爺奶奶過逝之後,空出更多的房屋。

下一次主計處統計,空屋數鐵定超過200萬。

2000年時還有嬰兒潮畢業出社會
開是成為新主力買家

2013年的嬰兒潮萎縮很多了
再過幾年就要面臨 出生率創新低的這批跟新屋量很難成比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