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想一想, 如果裁判在比賽的時候, 跟喬丹說, 你的球技太強了, 這對另一隊的納豆不公平, 請你先到場外打斷雙腿再進場, 或者跟歐尼爾說, 只要你進分超過10分以上, 從10分之後的分數, 每進兩分, 就有一分屬於另一隊, 你覺得喬丹願意繼續比賽, 或者歐尼爾還有意願繼續進分嗎? 對喬丹和歐尼爾來說,他們的生產力就是他們在球場的表現, 如果裁判這樣的作法, 你覺得對他們的生產力有任何幫助嗎?
前面有人提到傅利曼和冰島, 認為冰島後來的經濟崩滅就是因為傅利曼, 但是這個問題早被討論多次, 1984年傅利曼訪問冰島發表演說, 並同時拜訪獨立黨, 後來該黨成為總理的戴維·奧德森在上任之後就落實傅利曼的經濟方向, 實行了激進的金融和財政穩定措施、大量的民營化、減少稅賦(包括將公司所得稅從45%減為18%)、引入捕魚業的漁場使用地帶權利、取消政府對於虧損企業的各種補助、自由化貨幣和資本市場的流動, 在位13年國民所得成長三成以上達到約3萬美金, 薪資所得成長一倍, 2004年之後的總理延續戴奧的政策, 更在2007年底冰島的國民所得突破6萬美金, 成為全球第四
現在有幾個面向可以討論,
以時間軸來看, 傅利曼的理論, 在冰島實行的前17年, 也就是在2007年的時候, 肯定沒有人說他的做法有問題, 但是何以一個金融海嘯就需要推翻之前冰島17年的進步呢?
另一種看法是, 傅利曼的思維是沒有錯, 但是往往人的因素會有影響, 冰島的問題在當政府對於經濟政策鬆綁, 引來大量的資金進入的時候, 政府接下來應該扮演甚麼角色? 如果政府仍然安分守己的當一個收取費用的裁判和平台建立者, 老實說, 就算金融海嘯發生, 也不會影響到政府的運作, 甚至不會造成政府破產, 但是冰島的問題就在於, 政府裁判當久了, 發現當球員也挺好玩的, 開始下場來當球員, 這時候就會出現問題, 看看當時的狀況
1. 大量的資金進入冰島, 造成通膨, 冰島政府擔心選票捨棄傅利曼學派提高消費稅的建議, 改採用討好民眾的高利率的方式降溫, 結果惡性循環, 造成國際熱錢預期克朗上漲和高利率造成資金過度湧入, 在當時英國和荷蘭有很多機構都是把錢存放在冰島的銀行裡面,
2. 民間的過度借貸 : 外資匯入, 資金充裕, 銀行鼓勵人民借貸, 甚至違背了銀行放款的原則, 和日本之前的方式一樣, 用未來的資產價格來放款, 造成平均人民負債比例大約在250%, 這個數字的意思是, 你本身的資產價值只有100萬, 卻可以借貸250萬
3. 政府的舉債 : 明明資金過多, 國家卻同時過度舉債做不需要的建設, 甚至有些可以BOT的開發案, 冰島政府也使用舉債的方式來完成, 等到金融海嘯之後, 因為貨幣和資金問題, 造成政府的財政破產
我覺得除了冰島的例子, 還應該舉智利和愛沙尼亞, 這兩個地方都深受傅利曼的影響,
智利 : 當初傅利曼因為曾經智利獨裁者的經濟顧問, 等到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 還因此被人抗議, 認為他的道德有問題, 為虎作倀, 居然去協助南美洲知名的軍政獨裁者皮切特, 根本沒有資格得諾貝爾獎, 但是傅利曼堅信「經濟自由的結果將促成政治自由」, 2006年皮切特死後, 看看美國各謀體給這個獨裁者在經濟上面的評價, 像是《紐約時報》讚譽他「把一個破產的經濟轉變成拉丁美洲最繁榮的經濟」,《華盛頓郵報》社論則說,他「引進的自由市場政策創造了智利經濟奇蹟」, 當然皮切特在位期間雖然經濟改革, 但並沒有改變他獨裁者的性格, 經濟改革的確造成智利的貧富差距拉大, 也由於獨裁決策, 讓國有企業在私有過程中充滿了不公開和不公平
愛沙尼亞 : 前總理本身沒有見過傅利曼本人, 但是他多次強調, 傅利曼的著作是他唯一看過也信奉的經濟方向, 所以愛沙尼亞是目前實行傅利曼學說最徹底的國家, 以一個前社會主義國家, 長期蘇聯的統治下, 在脫離蘇聯的統治後, 實施自由經濟, 國民所得成長將近5倍, 1991年脫離蘇聯, 2004年加入歐盟, 目前國民所得大約在2萬美金, 採取的是22%的平頭式的所得稅, 加值稅則為20%, 也就是任何一分的努力和付出被抽取的稅收都是公平一致的, 國家不介入企業經營, 也不介入金融機構的處理, 所有國家財政來自稅收和各種規費,
2008年金融海嘯,在所有的國家走凱恩斯的擴大政府支出的做法的時候, 愛沙尼亞政府則依然堅持傅利曼或者亞當史密斯對於政府的經濟角色, 所以他毅然決然宣布,立即實施一連串嚴格的財政緊縮政策。
首先他裁撤公務員、削減社福支出,比希臘如今的緊縮政策,有過之而無不及。首都塔林市的路燈每晚到凌晨3點半熄滅,以節省電費。民間的薪資水準甚至因此下降40%之多 (這在台灣應該沒有人敢, 除非不想選了)。
愛沙尼亞人民沒有反對政府,更沒有上街抗爭。大家共體時艱,咬緊牙根苦撑。
到2010年,愛沙尼亞的GDP由2009年的-14%,重新上升為+3.1%, 如今,愛沙尼亞的國債佔GDP的6.1%,而發生債務危機的希臘則為160%, 成為歐洲財政最健全的幾個國家之一
對於愛沙尼亞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天下雜誌去年的"小國智勝"專題
看看目前歐洲強調政府樽節的作法, 其實也是政策由凱因斯回到亞當史密斯, 或者說是克魯曼走回傅利曼...
weaholan wrote:
沒錯,一個資訊不對稱...(恕刪)
沒錯,一個資訊不對稱的自由環境會是如何?想想看一個沒有裁判的籃球比賽會有甚麼結果?再去想想看如果沒有日本政府的介入,日本會變成如何? 應該也是像台灣的王又曾,帶著大筆大筆的現金逃亡海外,留下一屁股爛債給後人....
可以歸功於傅利曼.但金融風暴中愛沙尼亞的窘況難道就不是傅利曼的影響? 吃類固醇可以短時間讓
人身強體壯.但長時間來說卻是戕害身體的.本人無意抨擊傅利曼的政策.就某方面而言.他的理論確有
其基礎存在.也被許多國家所採用.但搞得如香港般嚴重的貧富差距及拜金主義或是如美國搞出了一個
金融風暴卻不是我樂見的.
一昧信仰不是我的想法.
而舉凡一旦景氣過熱或大幅衰退.政府一定會介入調整.這是政府的必然角色.這其中不會全然只有
經濟的考量.它必然是全面性的思考.包含了內政.公平.稅收.政治.經濟....等等
傅利曼是經濟學家.他的思考全然經濟考量無可厚非.然而政府卻不能只有單方面這樣去思考
央行現在只能選擇性信用管制而無法升息.無非是為了中小企業的借貸成本考量.而房市過熱
當然必須要作適當的調整.亦如當房市不好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振興措施.
我必須說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是不能講究學派的))).
----------------------------------------------------------------------------------------------
傅利曼的經濟政策主張,基本上還是以懷疑政府的好意和能力為出發點,認為政府不可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角色,應該限制在藉由適當的貨幣政策管好通貨膨脹,營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所以他的學派也被稱為「唯貨幣論者(monetarist)」。
雖然傅利曼對政府的濫權和無能有超人一等的洞見,但他所堅持的經濟不干預主義,很容易就被等同為冷酷無情的自由放任主義。他曾稱讚香港有全世界最好的經濟制度,卻似乎無視於這樣制度所產生的庸俗拜金主義和嚴重的貧富差距。
1973年智利民選社會主義政府被軍事政變血腥推翻,傅利曼曾一度擔任獨裁者皮諾契特的經濟顧問,並且鼓舞了他的芝加哥門徒(Chicago boys)在智利大展身手,實驗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經濟。
當智利民選總統阿連德1973年被美國背後策劃的政變推翻後,傅利曼本人曾擔任獨裁者皮諾切特的經濟顧問,他的數名學生亦於政府位居要職、協助開放市場及企業私有化;智利通脹此後雖然從1000%逐步回落,但批評者質疑這是以極嚴重失業、食物供應短缺和企業破產的代價換來,民生為其改革蒙受了極大痛苦;在西方異議份子娜歐米·克萊因的震撼主義一書的批評下,揭露了大量傅利曼私有化主張下的嚴重官商勾結案例,造成了智利貧富嚴重不均的後果。此種震盪療法(或稱窒息療法)亦曾於不少前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轉型中採行,同樣造成了極嚴重的官商勾結與擴大貧富不均的後果,令民生受到極大打擊。當傅利曼於1976年在瑞典領受諾貝爾經濟獎時,大量智利示威者激烈抗議,直至皮諾切特倒台後,他才說:「市場變得自由,最終也會為人民帶來自由。」在他眼中,經濟自由,最終將導致政治自由。
傅利曼也支持許許多多自由意志主義的政策,例如對於毒品和賣淫的合法化。除此之外,他也參與了尼克森政府的委員會,研究將美軍兵役改為僱傭/自願的制度,並且在1970年代廢除徵兵制的運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後來將徵兵制的廢止視為是他最值得驕傲的成就[10]。他並且在1981年擔任隆納·雷根的經濟政策顧問。在1988年他取得了總統自由勳章以及國家科學獎章。他說他的政治觀點是自由意志主義的哲學,加入共和黨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我是一個帶小寫l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與一個帶大寫R的共和黨員,大寫的R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而不是在原則上的。」)不過他也說:「我相信我也能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者。我其實不在乎我被稱為什麼,我比較注重於讓人們思考那些理想的本身,而不是我個人。」
依據Kenneth Minogue和Harry Girvetz的說法,傅利曼與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兩人是促使古典自由主義在20世紀復甦的主要人物。在2005年,傅利曼曾與其他500名經濟學家一起連署討論大麻合法化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
----------------------------------------------------------------------------------------------
房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請參考另一篇日本房產泡沬始末
1989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始末
http://www.sp3001.com/viewthread.php?tid=32949
摘錄重點如下
銀行盲目放貸 熱錢大炒地產
來自銀行的大量貸款很快流入房地產市場,最有代表性的是銀座的地價,在1987年一年中漲了40%。同一年,東京的房價也漲了53%。那些埋頭上班的公司職員們生怕房價不斷漲上去,忙著向銀行貸款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組織一幫無業人員扮成購房者深夜排隊,由此煽起了浩浩蕩蕩的全民購房之勢。
圈地開店 八佰伴破產 註:圈地=養地
在泡沫沒有破裂時,幾乎所有人都堅信,東京作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中心,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國際機構前來建立分支機搆,因此其商業地產會越來越吃香。而在土地資源奇缺的東京,擁有土地就意味著擁有未來
當時頭腦發熱的不僅是八佰伴,還有“大榮”等超市集團。日本的商業企業,幾乎在這一時期採取了同樣的方式??大力發展商業地產。結果,泡沫經濟崩潰後,銀行頓時變臉逼債,八佰伴和大榮則陷入困境。
租房經營 洋華堂成功
就在各大商業集團紛紛買地開店的同時,有一家商業企業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租房開店。這家公司就是“伊藤洋華堂”。當時,許多人對於伊藤洋華堂的做法大為不解:地價天天漲,房價日日高,伊藤洋華堂只要圈一塊地造一家百貨公司,幾年後投資成本就收回來了。銀行也是如此勸說伊藤洋華堂。但是,公司總裁伊藤雅俊就是堅持租房開店,“有錢時我開店,沒錢時我退租,這樣公司經營自由自在,沒有還貸的壓力。”
在這場歷史性的泡沫慘劇中,日本這麼多商業企業,唯有伊藤洋華堂立於不敗之地,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在中國成功地開了6家百貨公司,還收購了美國的“7-11”連鎖便利店,成為世界最大的便利店集團。
銀根收緊 泡沫破裂
對於日本泡沫經濟為何會崩潰,說法眾多。但有一個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認,那就是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的政策干預。
日本銀行前總裁三重野康,1989年三重野出任日本銀行總裁。在這之前,他就警告日本社會:“日本經濟就像是一堆擱在火上的乾柴。”為了給日本火熱的經濟澆一盆冷水,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裏,三重野把央行向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稱為“公定步合”)三次提升,一直提高到4.25%,一年後再次提高至6%。這一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迫使商業銀行採取了一個極端的做法:命令銀行全體職員收回貸款。由此,日本經濟就像一隻膨脹的氣球突然被紮了一針,破了。
1990年8月,原油價格暴漲,日本企業的經營利益受到巨大打擊,股市隨即暴落。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12月的38915點跌至1990年10月的19980點。糟糕的是,日本經濟倒退導致日元貶值,國債遭到拋售。股市暴落、日元貶值、國債拋售,三重打擊使日本泡沫經濟全面崩潰。這一崩潰,導致日本經濟停滯了整整15年。但也有人說,如果當時三重野不採取急刹車的措施,日本列島可能已經“沉沒”。
所以想來台灣政府為何不願提高放款利率的原因或許是要避掉大泡沬,讓房產慢著地
房地產泡沫發生和破滅
1985年到1990年的5年間,日本城市地價在已經很高的水準上又上漲兩倍,其中東京中央區地價上漲了3倍。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土地的總價值幾乎是美國的4倍。不僅地價持續飆升,而且與股價產生了瘋狂聯動,導致泡沫時期地價和股價相互推動、迴圈上漲。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刹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滑,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滅。資產價格的狂跌,導致企業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房地產價格持續暴跌,使許多房地產商和建築公司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嚴重失敗,無力償還銀行的貸款,不得不宣佈破產。由此導致日本金融體系發生劇烈動盪,日本銀行的各項機能均遭到重創
其他的就請看倌自己看文,自行判斷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