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基的問題,無論是什麼樣的建築物,一定會有地基,就算是磚造或是土埆砌的、甚至是木造或竹造的三合院都有,"基礎"的用途是用來把建築物傳給承重牆或柱子的載重,繼續傳給土壤用的,為了不使土壤在單位面積所受的力量太大而讓建築物下陷,所以基礎底面的大小都會比牆或柱子還大,這樣就可以把力量分散,就好像我們的腳掌一樣。
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大概分成三類:基腳、閥式基礎、樁基礎。基腳就是上述的概念,在柱子或承重牆底放上一塊面積更大的東西,可以這樣想像,若我們站在爛泥巴上會下沈,那分別在兩隻腳底各放上一塊比腳掌大的木板,這樣就不會下陷了,這就是基腳。而閥式基礎就是把所有的基腳連在一塊,變成一個大面積的基礎板,這樣用來分散力量的面積就更大了,就好像把剛剛腳下的兩塊木板,換成一大塊,不只面積變大,還可以防止兩隻腳陷下去的程度不一樣。樁基礎則是如果泥巴爛到不行、像水一樣稀,連大塊的木板都站不住,那只好先插兩根竹竿到更深的地層中,避開軟的那層,人再站在竹竿上,這就是樁基礎。
通常樓層較低的建築物,自重不大,用花費最少的基腳就可以解決了,除非土壤承載力不足則需考慮用閥基,樓層較高或是規模較大的建築物,除了自重較大外,也怕不均勻的沈陷使結構裂開,因此常採閥基,通常也會一起做地下室,做地下室的目的除了如停車場、儲水池等使用上的用途外,另一個優點就是可以把地下室空間的土壤挖掉,讓此部份少掉的土重接近建築物的重量,這樣閥基下方的土壤所受到的壓力就會更小。
所以決定基礎的形式是一件有點複雜的事,要看建築物的自重、土壤的承載力、還有用途,有沒有地下室並不是主要判別的重點。大概是這樣,請各位指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