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格局、建材、外觀的房子,
台北信義區的房子跟台中七期的房價也是會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要穿褲子,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穿很貴的褲子。
每個人都要開車,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要開雙B,可以開T牌或是N牌就好了。
買不起車子,可以搭捷運、公車、計程車或是騎摩托車。
房子沒辦法移動,不能說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去買新北市。
但是政府可以努力讓新北市的環境跟台北市一樣好~~讓大家都樂意去住新北市。
第一個是擴大供給, 例如東京都區開發隅田川三和荒川附近擴大出江東區和台東區, 根據調查現在很多在日本橋辦公區上班都選擇住在江東區, 在上野附近則有可能選擇住在三之輪
第二個當然是交通疏通, 以紐約為例, 當康州到紐約的火車和公路改善了, 帶動了紐約的房價微幅下跌, 布魯克林區的都市更新完成後, 也成了住不起曼哈頓人的另一個選擇, 從紐澤西到紐約可以搭地鐵, 火車, 高速公路, 甚至連結紐約和紐澤西的 holland tunnel都是單邊收費, 所以也帶動在紐約工作的人在紐澤西居住, 同樣的在東京, 也會有人選擇到琦玉, 千葉等地區居住, 東京市政府已經不在發給大型賣場的執照, 所以也讓所有的大型賣場往周邊縣市移動, 同時也帶動人口往周邊縣市遷移, 整個東京生活圈的人口是超過3500萬人, 有一說, 如果沒有因為交通疏導往周邊居住,配合新的東京房地產政策 (限建, 限制開發), 就算以現在人口的七成來計算 (日本經濟泡沫, 東京約1400萬人), 日本的房價應該會是經濟泡沫時期的兩倍到三倍, 我們可以拿倫敦作為例子,因為倫敦的綠地政策, 希望能壓低居住人口在一定數量, 所以倫敦有世界最貴的豪宅 (大樓住宅, 頂樓, 一戶超過40億新台幣), 西倫敦區是全世界平均租金最貴的辦公區
第三個是限制開發來造成產業移轉, 例如不再核發工業生產執照, 或者不在提供產業租稅優惠, 讓高雇用人數的所謂的工業園區, 生產單位往其他縣市遷移, 不發給倉儲物流賣場的執照, 讓賣場往郊區設立, 讓周邊衛星都市不需要進入台北就可以享受生活便利, 同時因為產業外移到其他周邊都市, 可以帶動就業人口不需要集中在都會區域
徵稅在經濟學家的論點來說往往是下下策, 如果沒有其他政策, 例如疏導, 擴大供給, 限制開發等政策配合, 以政府目前規劃的方法來看, 最先影響的是建商推案的意願, 也就是未來新推案的數量可能先萎縮到只有現在的20%以下, 因為這部分是所謂短期交易最大的部分, 所以到最後的狀況反而是減少供給, 慢慢地等到目前預售的消化完畢, 再沒有新的供給的狀況下, 房價可能會彈得比現在還高, 香港去年10月政策打房 (方法和台灣很像, 六個月內轉讓稅率15%, 調低貸款成數)兩個月內, 成交量下跌三成, 一般住宅下跌大約8%, 但是豪宅還逆向上漲, 到了今年一月, 新推案大幅萎縮, 結果房價反而上漲了5%, 豪宅更上漲了一成, 成交量也開始加溫..
經濟的走向不是一條褲子就可以解釋的, 拿褲子當理論, 目的是搞得大家同仇敵愾, 義憤填膺是很容易, 但是要真的能看清問題, 解決問題, 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cw611 wrote:Holland Tunnel
房地產是不動產,所以...(恕刪)
Nelson5 wrote:
這位大哥說得沒錯, 真正改善房價或者改善住房問題的方法有幾個,
第一個是擴大供給, 例如東京都區開發隅田川三和荒川附近擴大出江東區和台東區, 根據調查現在很多在日本橋辦公區上班都選擇住在江東區, 在上野附近則有可能選擇住在三之輪
第二個當然是交通疏通, 以紐約為例, 當康州到紐約的火車和公路改善了, 帶動了紐約的房價微幅下跌, 布魯克林區的都市更新完成後, 也成了住不起曼哈頓人的另一個選擇, 從紐澤西到紐約可以搭地鐵, 火車, 高速公路, 甚至連結紐約和紐澤西的 holland tunnel都是單邊收費, 所以也帶動在紐約工作的人在紐澤西居住, 同樣的在東京, 也會有人選擇到琦玉, 千葉等地區居住, 東京市政府已經不在發給大型賣場的執照, 所以也讓所有的大型賣場往周邊縣市移動, 同時也帶動人口往周邊縣市遷移, 整個東京生活圈的人口是超過3500萬人, 有一說, 如果沒有因為交通疏導往周邊居住,配合新的東京房地產政策 (限建, 限制開發), 就算以現在人口的七成來計算 (日本經濟泡沫, 東京約1400萬人), 日本的房價應該會是經濟泡沫時期的兩倍到三倍, 我們可以拿倫敦作為例子,因為倫敦的綠地政策, 希望能壓低居住人口在一定數量, 所以倫敦有世界最貴的豪宅 (大樓住宅, 頂樓, 一戶超過40億新台幣), 西倫敦區是全世界平均租金最貴的辦公區
第三個是限制開發來造成產業移轉, 例如不再核發工業生產執照, 或者不在提供產業租稅優惠, 讓高雇用人數的所謂的工業園區, 生產單位往其他縣市遷移, 不發給倉儲物流賣場的執照, 讓賣場往郊區設立, 讓周邊衛星都市不需要進入台北就可以享受生活便利, 同時因為產業外移到其他周邊都市, 可以帶動就業人口不需要集中在都會區域
, ...(恕刪)
老王村的里長為了解決褲子很貴的問題
他決定
1. 請褲子工廠多開幾間,繼續多生產一些褲子
2. 宣導其他較便宜的褲子,也可能是符合你的褲子。想買牛仔褲的人,不一定要買貴鬆鬆的牛仔褲,西裝褲。海灘褲也可以啊不是嗎?疏導一下大家都想買牛仔褲西裝褲的想法
3. 規定18歲以下的不可以穿長褲,讓褲型轉移,紓緩長褲搶破頭價更高的窘況。
里長說:這是真正改善褲價的方法,真的,我問過經濟學家了!!!
結果褲子生產的又比之前的多了,社會資源投入更多進去,創造這產業更高的榮景
以前只能炒作長褲,現在連海灘褲都可以炒作,布料還更省~成本還更低 哇哈哈哈哈哈~~
女人國見機不可失,又有新的議題可以啃人骨頭,連麵店C也大舉回村搞建設賣海灘褲了
當年一開始賣499的長褲,和賣149的海灘褲,現在都可以賣8000元和5000元,大家還搶破頭
說生產海灘褲的廠商真是佛心來的~解救了大家的壓力~
數十年後,歷史學家都在納悶:
阿不就限制一人一褲,不准囤貨就好了??
明明空著沒人穿的長褲還這麼多
老王村的人卻有一半必須穿海灘褲
還有很多人在報紙上po了海灘褲開箱心得
讓隔壁村的人完全納悶.....
1. 生產更多的房子,價錢會跌? 供需?
ans: 囤貨的人,不管你生產在多,都不會到末端的消費者手上
不管你用再低的價錢去想銷售給消費者
只會造成囤貨的人成本降低,更容易買進更多
也讓其他有機會買到更低價錢的人,也轉型為囤貨者
因為,自用不能賺錢,但是轉售卻可以變成賺大錢的職業
於是,只會讓這門"投資"的生意,越來越火熱
2. 加強生產房子,能有多少房子被多生產出來?? 20%的供給增加就已經很驚人了
可這幾年,搞建築買賣的,資本額擴大豈止20%??
銀行利率降低
要把這多生產出來的房子吃掉,易如反掌
更甚的是,這已經是共犯結構
1. 銀行大筆資金還未回收,不可能坐視他的大客戶賠錢,導致形成呆帳
2. 產業鏈中所有的人:建商,建材商,買賣商,囤貨者。絕對不會坐視讓房價下跌,會竭盡所能的穩住房價,
方法有很多 (ex.媒體炒作,置入行銷.... 假銷售,用一戶拉抬附近所有房價....)
3. 政府沒有方法之下,政商勾結下,沒人敢當刺破泡泡的那個人,管他以後可能造成多嚴重的蕭條,不要在我任內就好了
太多小學生都懂的成語,可以來形容 現在這些 "大人" 正在做的事
朝三暮四,飲鸠止渴,掩耳盜鈴.........
內文搜尋

X